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重温经典!《十七岁的单车》展映 导演王小帅谈身份认同

2018-04-18 17:07:00大公网 作者:唐川阁、莫英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影片《自行车》(又名《十七岁的单车》)于4月9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展映。/莫英摄

4月9日,导演王小帅2001年执导的影片《自行车》(又名《十七岁的单车》)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展映。王小帅在映后对谈环节中提到, 《十七岁的单车》里的人物投射了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复杂感。 

导演王小帅出席《十七岁的单车》映后对谈。/陈康迪摄

“我是第一代北漂” 

“我是第一代北漂,我没更换过身份,连北京户口都不是。”他直言。无论是作者还是导演,几乎在作品中都投射了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王小帅在现场提到,《十七岁的单车》这部影片中,男主角郭连贵、小坚身上都有自己的投射,这是潜移默化无法逃避的一点,“身份认同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剧中大欢拿一个zippo打火机,那也是他的身份认同。” 

王小帅曾称,拍《十七岁的单车》让他重新找到做独立电影的勇气,“我有了一种回到从前拍我的第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的感觉。”他在现场也强调,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之路非常艰辛,如果有人坚持做到现在实属不易。他称赞许多坚持制作独立电影的年轻导演,他们选择继续做一些真正贴近中国现实、抚摸中国社会肌理的电影,“这些电影能够为未来几十年之后回看这个时期提供影像和情感佐证,真的非常了不起。”王小帅说。 

“选择做电影很幸运” 

《十七岁的单车》是关于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却暗藏了当时社会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王小帅直言,城市和农村在生命里是平等的。他表示,“通过自行车这个媒介,我想传达的是人和人终究是平等的,不管你来自哪儿。”对于周迅在剧中演绎的小保姆,王小帅解释称,这个角色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对外来人在城市里多重身份的演绎。 

对于这部影片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并斩获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王小帅连声感叹“没想到”。作为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感叹这部影片十分重要、意义非凡。这尊银熊是第六代导演在三大电影节收获的第一尊奖座,也是第六代影人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选择做电影是幸运的”,他说。 

“导演要沉下心来”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行情十分可观,截至12月23日,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已达到534亿元(含服务费),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7.47%,而10年前,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仅有33亿元。有分析师断言,按照这个速度,中国很快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然而王小帅却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导演反而要沉下心来,“有几个特别喜欢我的影迷们也说,他们要沉下心来,跟着你的节奏等着你”,他指出,“只要有人等你,就有信心做下去。” 

王小帅还提到,最新的电影作品《地久天长》,因为后期制作等工序,“可能不会那么快与大家见面。”据悉,《地久天长》的时间跨度将从八十年代延续到当下,仍将延续王小帅一贯坚持的先锋式创作和人文关怀。他曾表示,《地久天长》定的方向是家园三部曲,“可能再花十年,也许更长”。这也是继《青红》、《我11》和《闯入者》之后,王小帅另一部将用十年完成的三部曲巨作。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