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舌尖上的江苏 探访蕴含在汤汁刀工里的文化传承

2018-12-21 14:06:59大公网 作者:朱烨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汤汁乳白的砂锅鱼头 朱烨摄

    沉甸甸的棕红色砂锅甫一上桌,便占据了三四道菜的位置以及全桌人的目光,在由最尊贵的客人为其接开封条之后,一大锅冒着咕噜咕噜热气的乳白色鱼汤,散发出鲜美略甜的香气。 
     
    这道砂锅鱼头的创始人、特级名厨朱顺才一边指挥着服务员往里面放置香菜,一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很多人为了吃天目湖宾馆的正宗砂锅鱼头,特意来溧阳,”他说,“之前有对南京的老夫妇,七十多岁了,坐着公交车来吃鱼头。” 
     
    中国人喜欢称美食为“饮食文化”,这意味着饮食和文化二者,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饮食不仅乘地域之便,养育了一方百姓,还以特色为美,融入了文化变迁发展的历程,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 

    砂锅鱼头创始人朱顺才为鱼头锅揭开封条 朱烨摄

    记者现场看到,除了砂锅鱼头至今保有的“开封”仪式,每一份分到客人碗中的鱼也有讲究:鱼眼代表着心明眼亮、鱼唇代表着天目之吻、鱼仙骨是心想事成、鱼脸颊则为青春永驻等等。服务员会在递鱼肉时次第说出这些与鱼相关的祝福语,满满的仪式感洋溢着中国文化的传统。 
     
    都说溧阳有三白,白茶、白芹、鱼头汤,而天目湖又有三绝,水甜、茶香、鱼头鲜。因此,说起溧阳的美食文化,兼具鲜美与乳白色汤汁的名菜砂锅鱼头自然榜上有名。说起这道家乡口味到底有多受欢迎,朱顺才向记者称,每年大概能消耗掉三四万条鱼,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500个鱼头。“必须选取天目湖清澈水质中的活鳙鱼,现杀现做,”他说,“为了保证口感和品质,现在已经不再生产真空包装的鱼头产品。” 
     
    融文化传承入美食 生生不息 

    被“精做”的千百年溧阳传统美食“扎肝” 朱烨摄

      除了这道远近闻名的鱼头锅,其实还有一道历史更加悠久的名菜、曾上过舌尖上中国的“扎肝”。这是一道用猪小肠,将切成长条的油豆腐、带皮猪肉、笋干以及猪肝按顺序捆扎,红烧而成的菜品,是溧阳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名菜。 
       
      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发,现在的溧阳本土菜走起了“土菜精做”的路线,天目湖涵田度假村酒店总经理朱爱松以“扎肝”为例称,现在端上餐桌的份量大概是原来的八分之一左右,做法上也进行了改良,使其更精致、更健康。 
       
      有着几十年酒店经验的朱爱松对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包括外国游客,开始对当地“土味”感兴趣。“在这里做海参鲍鱼是没有特色的,大家更喜欢溧阳土菜,”他说,“本土菜里其实包含了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化底蕴,所谓‘土的就是民族的’,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溧阳自古便有慈孝之乡的美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作者孟郊,就是溧阳人,而这种慈孝文化也蕴含在了美食里。“比如传统美食乌米饭的背后就有一个孝母故事,”他说,“我们在推广这道美食时再加上一个地名,比如‘团城乌米糕’等,这样就可以将团城文化和饮食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在美食推广的同时,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记者随“2018美丽中国行”媒体团由溧阳转战扬州,与已有300多年历史、刀功精细软嫩滑润的文思豆腐羹打了个照面。抵达时,众顺和总经理、国家级高级烹调师柏翔飞正在四等分一块极软的绢豆腐。他的身边放着两盆水,一盆用于切割豆腐时不断洒水,另一盆用于放置切好的细如发丝的豆腐羹。每一份文思豆腐的诞生都需要经过两遍刀工,第一遍切成细丝之后,整个豆腐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切割痕迹,而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推倒后二次切割的豆腐丝,可以轻易地穿入针孔。细如毛发的豆腐丝被放入清水中晕开,像极了氤氲的山水画,似菊花绽放,意境清新而深远。
       

      柏翔飞向记者展示文思豆腐的刀工 朱烨摄

      文思豆腐的刀工要求十分精妙且难度极高,仅凭一把菜刀就可将随时化成一滩泥的豆腐切成发丝,试问放眼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般需要练习七八年,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练成,”曾受邀德国法兰克福拍摄中国淮扬菜纪录片的柏翔飞说,“文思豆腐羹代表着淮扬菜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在刀工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它能够走出江苏、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道菜肴,从而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扬州东关街夜景 朱烨摄

      走出众顺和,傍晚时分的扬州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有了几分书卷里的江南气息。记者踏着湿漉漉的地面一路赶到小吃集聚地“东关街”,只见那影影绰绰的灯笼忽明忽暗,与青石板路低洼处的积水相映成辉,偶有行色匆匆的行人撑伞而过,激起一阵倒影波光的摇曳。与度假风格截然不同的是,这里处处可见携三五好友匆匆而来的本地人,不论是散发着桂花香气的藕粉圆子、还是酱香软糯的红烧狮子头,或是隔壁老赵家的汤圆、街头亮着灯牌的淮扬皮包水,店家的吆喝声混合着买家的笑语声,热气氤氲香气升腾里尽是一派烟火气息,或许美食文化的传承就是如此,永远在这股人与人之间的热闹劲儿里,薪尽火传、世世代代。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