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体育 > 正文

香港体坛高层独家专访系列\贝钧奇:珍惜港足运发展机遇

2019-08-18 04:24: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足球总会主席贝钧奇

  在香港体坛,贝钧奇几乎是个无人不知的名字,柔道、健美、体操、泰拳、足球、篮球等项目,他都曾经或正在担任总会首长。6月底当选香港足总主席,贝钧奇将带领这个香港体坛唯一有职业联赛的项目前进,投身球圈半个世纪,见证过香港足坛辉煌与低潮,他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球圈人士要珍惜当下投资者踊跃的机遇、不应感到悲观。\大公报记者 李恒基(文、图)&

  “目前不能让香港足运再衰退,然后再努力将它慢慢推前。”受访当天,贝钧奇这样说道。

  之所以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全因为年幼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的他,於上世纪60年代已入场观看香港足球联赛,不论是当“拥南趸”时为黄志强、莫振华、刘建中、何祥友等名将欢呼,还是入读汉华中学后转捧愉园,贝钧奇见证过香港球圈获誉为“亚洲足球王国”的年代,甚至在1968年公民体育会加入足总丙组联赛后,身为会员的他自此涉足球圈。

  五十年球圈工作经验

  “那年我只有17岁,在公民足球队就帮忙做杂务,拿着汽油桶去装水、运送球衣,随球队走遍港九球场征战。”贝钧奇直言谈本地足运,自己实在够资格:“我是60年球迷、也有50年球圈工作经验。”

  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贝钧奇因为忙於为事业打拚,到生意稳定下来,他也重燃推动体育事业的热情,尤其是参与足球界事务。2001年获选足总董事至今已18年,此前担任副主席的他在6月底当选主席,成为香港足运的掌舵人。

  贝钧奇说︰“香港球市未至於悲观到要收摊或没希望。”2001年,足总由执委制转行董事制,那时才是球市低潮,千禧年后的一段日子,香港联赛试过只有7队角逐,当中更有业余队。“你可以想像球市是何等低迷,比赛的竞争性、可观性都低,令人感到职业足球名存实亡。”这段日子,见证过上世纪70年代球市兴旺、张子岱年薪足以购入联邦新楼两个单位的贝钧奇,感受更深。

  “很多人认为港超入座率没提高,甚至下跌,球市不见得好,但其实有积极的一面。”贝钧奇表示,冠忠巴士持续投入资源予南区、理文给球员良好待遇并定下青训目标,富力R&F甚至给球员开出高薪,投资者当下的热情,其实是球市复兴的机遇。“多热心人士投资,球员就要拚搏、踢出表现,即使输波都值得讚,这样竞赛气氛才会提高。大家要珍惜当下的机遇,错过就再没有。”

  内地球队助兴旺球市

  富力此前南下参赛更在内地球员註册名额上享豁免权、并将主场设在内地,贝钧奇理解球迷倾向支持本地球队,但亦希望外界目光放远。“过往有些内地球队来港参赛,但营运并不理想,甚至可谓球坛的悲哀,但富力财政健全,对球市、球员都有利,关键是如何改变外界想法,70年代也有英资企业组队参赛,为何内地资本就不能呢?能令球市兴旺就不是坏事。”

  说到底,一切仍要依赖球员争气,贝钧奇认同球圈有不少入籍兵而且年纪偏大,土生土长的球员尚未全面接班,培育下一代球员仍是首要任务:“大家都想有归属感,代表队不能全部都是入籍球员。其实,港足在近两届省港盃起用年轻人,有出色表现兼捧盃,大家已看到曙光。港超球队之中,南区、杰志都不乏年轻人,我希望有更多新人湧现,在超联争到位置,从而组成年轻、强大的港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