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竞技场馆12月底全部完工,大公报记者在北京和张家口提前探访部分场馆发现,这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且辨识度极高的场馆不仅处处蕴含科技匠心,更将成为泽被后世的奥运宝贵遗产。\大公报记者 李 理
最近一段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进行灯光测试的视频火爆内地社交媒体。覆满白雪的山巅被暮色包裹,形状飘逸的跳枱灯光闪烁。从空中俯瞰,奥运五环格外显眼。
作为中国首座跳台滑雪场地,建筑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因此被形象地称作“雪如意”。这裏顶部最高点与地面落差达160多米,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在距离这裏搭乘一个小时高铁的北京五环附近,外立面如同冰刀劃出飘逸弧线的国家速滑馆也被灯光点亮。在暖白色灯光照映下,亚洲最大面积多功能冰面区和看台区一览无余。已经建好的冰面混凝土基础层宽阔平整,很快就会迎接首次製冰的时刻。
为观众打造“步桥”
北京冬奥场馆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充满中国文化符号。提及设计灵感,张家口赛区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说,“当我们发现跳台滑雪赛道的S形与‘如意’的曲线非常契合时,很自然地产生了‘雪如意’的创意。”
站在“雪如意”的顶层空间眺望,一条被白雪覆盖的环形平台嵌入山间,这裏是被称为“冰玉环”的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冰玉环”的设计灵感来源於奥运五环。周长3公里的环廊连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是专为观众打造的“步桥”。
与国外採用土石方堆积成型建设於山脊上的岩土结构赛道不同,为了保障观感和竞赛效果,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选择建设於山谷之间。施工技术专业人士介绍说,这是全球首个採用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滑雪中心,混凝土结构距地面平均有20米高,如同在山体斜坡上建设一条20米高架空混凝土跑道。
持续利用树立典範
北京奥组委去年发布的可持续性计劃中提出,场馆建设和利用坚持生态优先,北京冬奥会将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的丰厚遗产。
对於冬奥会后场馆的利用问题,张利等设计师设计伊始就考虑得十分周全。他以“雪如意”为例说,除了继续承办高水平赛事,下部看台区做平以后可以当足球场,做各种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做演唱会,做发布会,顶部的环形空间可以做集中的会议和展览等。
他说,大型体育建筑要关注亲民的需求,未来的建筑会更多具有运动属性,具备移动性和友好性。“体育建筑会向普通建筑靠近,具备功能上的韧性,怎麼用都行。”
英国标赫工程谘询公司设计师寒梅告诉大公报记者说,北京冬奥会场馆集体亮相,不仅大量使用环保材料,更以全新设计语言震撼了国际体育建筑学界。在她看来,北京冬奥会树立了冬季体育场馆设计的全新典範。
北京冬奥场馆的实践和探索,获得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认为,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坚持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不仅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并且把长期可持续性的方案纳入了不同项目中,这些成就将使北京、河北乃至中国其他地区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