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体育 > 正文

冬奥专访/侯琨:“双奥之城”彰显大国担当

2022-01-27 04:25: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有完善的赛后利用计划。\资料图片

  “创造奥运遗产越来越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目标,与通过体育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愿景高度契合。”去年6月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在开篇就提出,举办一届奥运会,其更大价值还在于带来更多可以长期受益的有形或无形的奥运遗产。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侯琨近日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所创造的“双奥遗产”也必将让全世界人民受益。\大公报记者 赵一存、凯雷 (图︰受访者提供)

  “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了一项奥运会改革方案,即奥林匹克2020议程,核心就是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等等。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就是这个方案出台以来,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侯琨表示,作为第一个同时举办夏奥和冬奥的“双奥之城”,北京在短短14年之内,就把处于两条平行线的奥运会连接在一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对整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侯琨看来,赛后场馆利用就是每一届奥运会最直接、最显性的遗产。“比如首体园区的总体规划,就是一个充分利用奥运遗产的规划。”他介绍,1968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在2008年北京夏奥上承担了排球比赛任务,此番冬奥期间,这里又将成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赛场。而经过改造和新建的首体园区,不仅能够满足冬奥比赛及训练的需要,长远来看,这里亦将成为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

  中国在短时间内举办两次奥运会,场馆在最好的状态下得到利用。侯琨介绍,“比如鸟巢将举行冬奥会开闭幕式,水立方变成冰立方,冰丝带的场馆选址采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曲棍球、射箭临时场馆用地等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奥运遗产。而这种利用,亦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范本。”他认为,中国奥运场馆再利用与国际奥委会提倡的精神相契合,“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注重人文,这是国际奥委会一直强调的内容。”

  “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古代中国的文化有共通之处,二者相聚能够呈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新盛景。”侯琨认为,中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夏奥文化和冬奥文化带入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其影响之大将扩至三代人。至于人们如何更好地感受双奥遗产,他表示,体育发展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人们在日常文体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比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起来之后很多人去跑步、健身,未来也会更多地接触冰雪运动,感受奥运遗产的魅力。”

  访柏林印象深刻

  2012年1月1日开始,侯琨历时8年,遍访全球举办过冬季、夏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座城市,成为“奥林匹克环球行第一人”。他告诉记者,很多奥运城市的奥运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称道,比如德国柏林的奥运遗产利用就让他印象深刻。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修建于1934年,1936年作为第11届夏奥主场馆投入使用。会后经改建,经常承接大型足球比赛、演唱会等活动。柏林相当重视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史迹元素,奥林匹克钟楼及马拉松之门等主要建筑均被保留下来,成为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事实上,通过举办奥运会而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宝贵的遗产。”他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