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戴敏佳要球队全面革新,队员刻苦训练。
中国是乒乓球运动强国。中国乒乓球国家队不仅获得多个世界级成绩,而且对历史发展和民众生活都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体育题材电影,讲述1992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天津世锦赛绝地反击的故事。\苏 洋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为《中国乒乓》)选取了中国男乒乓球国家队的低潮期,在中国男乒青黄不接、伤兵败将之际,教练与运动员为了心中信念、人民期盼和国家荣誉而努力奋斗。这既是个人价值的创造过程,也是为国家争取荣誉的过程,从而带出背后的家国情怀。
运动英雄背后信念顽强
《中国乒乓》是以教练戴敏佳为核心人物串联运动员的群像描写。戴敏佳曾是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队员,后远赴意大利做教练。在中国男乒低谷时期,他决定放弃高额薪水,选择回国。运动员白民和肩部负伤,依然坚持比赛;运动员龚枫雪藏四年,没参与任何大赛。《中国乒乓》中的教练和运动员最后在天津世锦赛取得胜利的高潮部分,实现了个人价值和集体荣誉的统一。电影叙事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主流道路相融合。
虽然《中国乒乓》的叙事张力不足、人物塑造不够深入,但影片在叙事中燃起了动人的精神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竞技体育有着技术卓越的美感,也有艰苦训练的残酷。运动员面对的不仅是身体的伤病和竞争的压力,也有被质疑、淘汰的心理困境。他们靠着强大的信念和精神力量,才能战胜自己。个人价值是在集体价值实现中获得昇华的。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创造出世界顶尖的成绩,才能成为运动英雄。
《中国乒乓》将个人从低谷奋斗而出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光辉进程相映合,而且非常励志。
体育电影制作技术提升
近年来,中国体育电影创作在电影制作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提升,尤其在运用镜头和声音创作体育独特的竞技美、挖掘运动员内心世界、探索运动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塑造集体记忆氛围四个方面。例如:陈可辛导演的《夺冠》(前名《中国女排》)把握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女排运动观念发展的关系;王放放导演的《我心飞扬》挖掘了以速滑运动员杨扬为原型的成长历程。邓超和俞白眉导演的《中国乒乓》同样制作精良,雕琢了乒乓球运动场面的技术细节和竞技美感,用视听强化了人物运动状态和内心感受,但票房却未达到预期。也许,这凸显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创作的瓶颈。
虽然体育电影创作存在运动场面难拍,现实原型把握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困难,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满足和提升观众对于体育内涵、运动精神新的理解。目前,体育电影创作陷入了类似性主题和现实深度挖掘不足的瓶颈。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挖掘人性、人心和现实的本质才是艺术深度的方向。立足中国新时代下民众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现状,结合中国运动发展史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才能更进一步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体育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