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比赛场内的无障碍席位区。\大公报记者敖敏辉摄
【大公报讯】记者敖敏辉佛山报道:香港聋人足球队教练郑志伟说:“要组建一支聋人足球队并不容易,如今这支队伍,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计程车司机、搬运工、赛马会职员、导演等。他们年龄差异也较大,大多30岁以上。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达到52岁,几乎相当于是‘父子兵’。因为有了残特奥会,有着共同爱好的他们有机会走到一起。”
也正是由于队员们有各自的工作,他们只能白天工作,利用晚上宝贵的时间进行集训。郑志伟表示,训练频次大约是每周3至4次,尽管场地由政府提供,但由于各球场间或有比赛任务,全队需要更换场地,所以基本是在不同的场地训练。未来,如果政府能够支持建设更多球场,队伍则有望能够在同一片场地训练和比赛,主场氛围将更浓厚。
17日的比赛,现场前来看比赛的观众并不算多。其中,一支由香港赶来观赛助威的队伍格外显眼,他们是这支球队的亲友团,当中不少人是在香港一起踢球和训练的队员。亲友团成员苏剑云告诉记者,亲友团绝大部分是聋哑人士,他自己平时也和这支球队在一起,充当手语翻译的角色。
“大家都爱好足球,在一起踢球和训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球员们在场上踢球,登上全国的大舞台,我们也有梦想成真的感觉。”苏剑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