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市八一中学位处中关村,区内尽是科技大企业和科创新企业/网上图片
国庆期间,我参加教育局主办的访京团,其中一个专业交流活动,就是参访北京八一学校。虽然参访的时间非常紧迫,但该学校的沈军校长一席分享,还是深感启发,颇有参考价值的。
首先是学校背景,可以说是强中有忧。八一学校,顾名思义,就知道该校的历史渊源与军队有关,建国之后也是以军队幹部子弟有重要生源。改革开放之后,生源当然多元化了,尤其学校位处赫赫有名的中关村,区内尽是科技大企业和科创新企业,学生家庭背景也多是来自这些科技企业界人士。如此背景和区位,肯定是强项。但是,沈校长话锋一转,却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个关键之处:就是该校如果与北京其他学区比较,学校名气和生源是有优势;但在区内,名气更强的学校多的是,最优秀的生源往往是被这些名气更大,品牌更响的学校吸引去了。
教育界讲求校情分析
可别小看这一条,办学校的同工往往羨慕名校的名气和生源,甚至抱怨自己学校生源不如别的学校,隐然有巧妇难为无米炊之叹。其实,实情是一如那句老话所说的,许多时候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沈校长一语道破不足为外人道之事,这是给我的第一个启发。香港教育界讲求校情分析,简单讲就是强项、弱项、机会和危机四大项目。借用《老子》的说法,就是祸福相依(姑且把弱项和危机等不如意之处笼统归入“祸”)。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既要看到祸中之福,也要看到福中之祸。平衡,是管理思维的第一要义。
接着,沈校长胪列出“十大矛盾”:在教育变革中要处理的十组价值衝突。例如:
一、师资专业培训和跨学科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自主选择和传统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传统学习方式与IT科技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之间的矛盾;
四、责任担当意识与精緻利己主义之间的矛盾;
五、学生管理的适度惩戒与保护型教育的矛盾;
六、行政管理与办学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七、教育是追求学科本质的思维过程还是讲求解题技巧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八、在艺术、科技、体育方面,强调普及还是精英教育的矛盾;
九、教育的评价是单一标準还是面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多元机制之间的矛盾;
十、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和办真正一流学校之间的矛盾。
这十组矛盾当然是以内地教育术语和惯常用语来撰写,但对於香港同行来说也不是太难理解的。
其实,这十组矛盾用香港说法来归纳,就是标準化应试教育与全方位优质教育之间的取捨与平衡。前者要求从课程、到考评、到师资、到教学法、再到学生管理、日常管理,都是标準化的,一刀切式的,或者说最终都是服务於标準化应试目标的。公平且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完全牺牲了弹性,最重要的是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后者则因应学生性格、知识基础和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特征,来教育培养学生,并不一定以标準化应试为目标。这似乎是教育本来应有之义,却不见得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受!作为学校管理者,就是要懂得如何从制度设计和工作规劃上平衡这两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