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剪报学通识 分清“事件”及“议题”

2018-11-20 03:16: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报章记录了每天发生的事件,学生多阅读固然能加深对时事的理解及认知,提升阅读理解及分析能力,以回应考试的文本阅读量及考核要求。然而,不少学生在完成剪报工作纸时会有所疑问,感觉新闻报章好像所有单元均有所牵涉,但又与课堂所学的知识不太相关,令他们认为通识科内容空泛,因而感到困惑,现提供一些小技巧以帮助学生了解从剪报学通识。

  1、了解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分清“事件”及“议题”

  不少学生分不清新闻报道“事件”与日常课堂教学中谈及的“议题”的分野。一般而言,事件是指单一或持续一段时间发生的情况,例如铅水事件、沙士等;而“议题”是较为抽象的,是指具持续性、争议性及层面广泛的讨论题目,例如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等,并不单纯指向一宗事件或一个情况。日常课堂教授的“议题”往往是由多篇报章或事件组成,当中可能涉及不同的事件经过、分析原因影响及评论事件等。

  故并非所有报章所列出的事件均能带出重要的议题。因此,在选择报章进行剪报时,便要选择具争议性及关乎社会民生的内容,做到以小见大,从事件反映社会现象及当中的争议。不少学生未能分清“事件”及“议题”,令剪报内容与通识科内容相去甚远。

  2、从标题选择的适当剪报

  分清“事件”及“议题”后,适当选择剪报题材便相当重要。在笔者看来,报道可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叙述个人行为、叙述群体行为及有关政策和探究成果。一些报道如“少女情困企跳”、“中年汉打劫银行”等属第一类,此类报道学生虽然可找到原因、影响等内容,但内容纯粹陈述事件经过,欠缺讨论空间之余,其原因更多属个人行为,较少反映社会现象,难以用作议题探究。

  因此,学生在选择报章时应避免选择此类报道,虽然报道的标题确实能联想到一些通识概念,例如情绪管理、人际关係、生活质素等,而且发生在香港,看似符合今日香港、个人成长等单元,但新闻内容与概念连繫性低,而且单从一则新闻难以反映整个群体处境,难以做到以小见大。(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斌仔要求安乐死也是个人行为引起具争议的议题,笔者在此只粗略归纳方便学生选材)

  而一些报道如“城大推减压活动 免学生爆煲”等则属第二类,内容虽然仍以陈述事件为主,未有不同的持份者观点,但并不限於个人行为,较能带出社会面对的问题,例如减压活动反映出青少年压力、教育制度、父母管教模式、不同持份者在社会上的角色等,在探讨活动原因时较容易从文章内容延伸到议题,但仍欠深入。

  比较鼓励学生选择的报道是第三类,一些有明确探究性质的报道,例如调查结果及与社会政策相关的事件。这些报道一般涉及民生,而且经过整理,例如消委会对食品钠含量的调查测试、社会事件如收回场地兴建公屋等,明显涉及食品安全、公共空间及资源运用等具争议性的议题,而且一般牵涉较多持份者,内容多会提及市民、製造商及政府等持份者的表态及理据,加上对大众影响较大,具讨论价值。学生较容易直接从报道了解社会议题及不同持份者的看法。

  3、培养间下及整理重点的习惯

  最后,不少学生在完成剪报时亦会盲目抄写报章内容,未能做到如卷一“资料回应题”的要求,利用资料作归纳整理。因此,学生在分析报章内事件或议题成因、影响及提出建议时,宜在报章间下重点作为论据,再以自己文字归纳出不多於二十字的主题句,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如遇报章有不同持份者的立场及观点,亦应间下及归纳出反映的价值观,并尽可能在每篇报章写下最少三个概念词,持之以恒,将能提升答题技巧及概念运用。

  总括而言,学生在选择新闻事件时,须留意相关内容是否具争议性及讨论意义,而在完成剪报时亦需要多花心思,避免盲目抄写,才能做加深对“议题”的认识及加强答题训练的作用。

  

青松侯宝垣中学 李启豪老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