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生土长的黄佩莹今年22岁,幼稚园至中学都在香港读书,2014年到广州暨南大学升学,主修中医。
或者你会好奇,香港都有中医课程,为什麼要上内地读?她解释,其实在香港读中医都需要到内地实习,而在内地读中医既可在内地获取牌照,亦可以在香港考牌,做到双向发展,所以到内地读书便成为了她的选择。
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女,隻身到广州读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起初难免会不习惯。她坦言,刚入学时觉得有点难适应,当中最大的文化差异是语言不通,因为身边的同学都讲普通话,并带着不同方言的口音,令她有时候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记唔入脑”,“试过因为语言问题,将小测範围理解错误。”除了测验“摆乌龙”,她又因为对内地的潮语一窍不通,“有一段时间内地同学流行用括号或拼音把文字的意思调转,但我不知道,所以误会了同学的意思。”
“一国两制”延续国际化优点
虽然一开始处处碰壁,但佩莹为了适应广州的生活,特意每天看普通话的剧集或听电台,还开了微博了解他们的文化,她又积极加入学校不同的协会,希望融入内地生活,其后更担任过暨大的香港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出台,港青的出路将更广更阔。佩莹表示,规劃纲要给予香港和澳门很多特权,例如居住证和港珠澳大桥的交通便利等。加上9+2城市中,只有香港和澳门享有“一国两制”,香港更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高度的外贸自由,与国际间的交往频繁,所以香港不但可以延续国际化的优点,更可以这项优势延伸至内地,相信可带领内地城市一同开发国际市场,透过共同合作,互惠互利。
佩莹亦看準大湾区的潜力,毕业后希望可以遊走两地工作,“我参加过学校的创业班,发现大湾区的商机无限,作为在内地读书的港人,在这方面或者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