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兴趣班”变“技能班”?\乐妈妈

2019-02-27 03:17: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赢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家长为子女报读密集的兴趣班,如英文拼音、普通话、奥数、画画、学琴等,希望打造子女拥有“十八般武艺”,考获各种“证书”、“奖盃”为求日后升小或升中时有一个亮丽的“Portfolio”(学生个人档案)。

  强行操练〓揠苗助长

  在教育竞赛的氛围下,不少“兴趣班”彷彿变成“技能班”、“证书班”,坊间不少机构以“XX证书课程”作为招徕,并设不同大小比赛、认证及评级等。教育局早前在网页专栏指出,不少家长误以为替子女安排密集的校外训练课程或补习班,便能提升子女学习表现及启发潜质,但坊间不少课程流於重複操练,学生未能理解背后意义,这样无疑是揠苗助长。

  笔者也有为就读幼稚园的儿子安排了兴趣班,每星期就有跆拳道,目的主要是锻炼身体,初时由爸爸陪同上课,先让他感受上课的气氛,先看看能否适应,爸爸亦特别向导师说明“小朋友不求考带,毋须刻意追进度”。至於暑假则会安排学习游泳,为了促进身体机能及改善体质,最重要是游泳是求生技能。

  幼稚园或小学生下课后或假期还要应付兴趣班,密集的兴趣班不单令他们透不过气来,若单纯为了考试、考级等也可能会蚕食了他们的兴趣。事实上,小朋友需要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家长可与子女一同讨论参与兴趣班的数目及内容,发掘他们的才能及兴趣,若子女一开始已经不喜欢或表现抗拒,家长应慎重考虑是否继续,希望各位家长能真正为子女的兴趣而选择兴趣班,而并非用来作为累积证书的途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