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局有意调整升中派位制度,让家长及学生及早知悉是否获取录,并作出相应后续部署。让获取录的家长和学生及早放下心头大石。
然而,不少小学校长仍对有关措施可能引起的问题有所保留。一则有校长谓,最终只有约三成学生提早获知收生结果,少部分人高兴,大部分人压力不变或提高。二则孩子毕竟是孩子,老师担心难以维持学生学习状态至七月“中一入学前学科测验”,有关测验直接影响学弟学妹入读第一组别学校的机会。第三,有校长亦担心,中学为争取尖子入读,学校间竞争加剧;部分办学团体会比较属校表现,小学为让学生入读热门学校,事前催谷只会有增无减,公布结果后亦造成标籤效应,反而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
观乎近日各媒体的访问,当中不乏对直资制度的鞑伐,认为这次的调整,是为使学校之间有“更公平的‘竞争’”。至於这新的“竞争”状态,从学生角度出发,又是否对学习有所裨益,媒体上暂时并未见到太多分析,尚待教育局贤达及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界友好去思考,这新措施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而设。
最后,社会上有声音,动辄把教育问题归咎於直资制度的存在。事实上,有绝对优势的直资学校为数不多。各校有各校的特色,不少收费廉宜甚或免费。新措施会否扼杀某些学校的生存空间,仍是未知之数。
近年来,教育局不断收紧对直资学校的管理规章,条文钜细靡遗,深度问责,提高直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难度。这又是否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还望各界抽离自身的利害得失,以全盘及宏观的角度去检视及优化香港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