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河北张家口宣化辽墓壁画绘於墓室顶部,其中彩色的二十八宿星图,与唐代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图》所记述的一致 网上图片
天文曆法的种类基本分为阳曆、阴曆及阴阳合曆三大类。中国古代曆法融合了前两者的特点,再辅以星象、物候的阴阳合曆系统,其制定準则有以客观观察到的太阳运动来编制日、年,也有以客观观察到的月亮运动来编制月份,同时拥有月相的“朔望”和“旬”概念,共同组成季节和节气,从而产生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并根据每个星座的形状以动物来命名。根据考古证据,最早出现的中国曆法及其时空哲学,可追溯至6000至7000年前。考古学家曾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发现古人用蚌壳塑造出一幅天文星图,当中除了北斗星外,蚌龙、蚌虎的方位与二十八宿主配四象的东、西两象亦完全一致,所反映的星象位置关係与真实天象也相符合。
这正是以北斗为核心的中华天文观念的最早证据,亦是中国人以北斗星为核心定天象方位,并与太阳运动时间相印证的最早记录和证明,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至於距今5300年到5600年前,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亦出土了两件含山玉版玉龟。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做法亦与冬至、夏至的日出和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完全符合中国易文化的八卦理论。至於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的数目,同样与河图洛书的易文化相符,证实了河图洛书就是古天象图和曆法实践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