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粤读古诗文/《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2020-10-13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期介绍南宋大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一篇名作《青玉案.元夕》,是篇也是中学文凭试指定文言经典之一。

  辛弃疾,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陷於金。年二十三,率义军数千人渡江归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以龙图阁待制致仕。中间两遭落职,晦迹林泉,陶情歌酒者,前后二十年。宁宗开禧三年(1207)六十八岁卒。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辛弃疾约写於四十九岁以前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以繁华热闹的场面作为背景,描绘在遊人中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子形象。

  原词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裏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绘元夕繁华热闹的景象。一落笔即以比喻法写彩灯的繁多艳丽,好像被东风一下吹开的千树万树的花朵。再形容风吹灯火晃动之状,好像万点繁星如雨点般吹落到人间。接下写人们纷纷出来观灯的盛况,富贵人家乘坐着装饰华丽的马车来来往往,充满豪华气派,衣香鬓影,使得满街香喷喷。“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三句,用“动”、“转”、“舞”三个动态词,描绘人们欢度元宵的热闹情景:美妙的箫声四起,光耀夺目的玉壶灯在闪耀,艺人一整夜狂热地表演着各式各样的鱼龙百戏。由鱼龙灯的飞舞,看出表演者的落力,更可推想周围观赏人的热烈投入之状。

  词的下片笔调一转,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位词人渴求的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这位女子出场之前,先写一群戴着闹蛾儿,插着雪柳,鬓边垂下鹅黄色柳丝的士女们,也在元夕灯节结伴而遊,她们打扮入时,经过词人的身边,飘散出一股像梅花那样淡幽幽的香气。这时,词人也许在一霎眼间发现士女群中一位清丽脱俗的女子,也许那群士女中根本没有他爱慕的对象,他唯有在“众裏”焦急地找来找去,不知找了多少遍,依然见不到她的踪影。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是说当词人正感到绝望的时候,偶尔回过头来,忽然发现她就站在那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这个意外发现,给词人带来无比欢快之情,也给读者深深的回味。人们都追逐繁华热闹之处,她却与众不同,喜欢独自一人走到偏僻冷落的地方,原来词人所追慕的这位美人,竟是一位不慕繁华、自甘寂寞的独特人物。

  自屈原开始,诗人都喜欢用香草美人寄寓政治怀抱。辛弃疾这首词,无疑胎息自《离骚》。屈原在《离骚》中五次“求女”,是以虚构的灵魂神遊天上,他心目中的“美女”,可能是自己的理想,也可能是“贤君”、“贤臣”。辛弃疾利用整首词构筑一个艺术意境,含而不蓄地表达自己的心志,他以元夕灯节所见进行艺术创造,并以此寄讬一己怀抱。他寻找的“那人”,是他个人理想的化身,还是能旋转乾坤的“贤君”、“贤臣”,值得寻味。可能在辛弃疾的心中,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则“个人理想”与“贤君”、“贤臣”是融合起来了。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能达至个人理想,必要有“贤君”的支持;国家出现贤君,才会“亲贤臣,远小人”,使贤臣得以大展抱负。

  辛弃疾一般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慷慨悲壮,笔力沉雄。但作为宋词大家,辛词的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兼擅。这首〈青玉案〉,正反映辛词清丽婉约的一面。作者以比兴手法讬物寄意,用笔细密,柔婉之中又隐然有清刚之气。由於词的章法起伏跌宕,意境含蓄深远,纤浓之外别具高格,朗诵的时候毫无软弱的感觉,依然显露出辛词的雄豪本色。

  最后,向读者交代几个字的粤语读音:〈青玉案〉的“案”,音“按”(on3/ngon3);“转”,有阴上声和阴去声两读,如以“玉壶”指花灯时,读阴去声(zyun3),如以“玉壶”喻明月时,读阴去声(zyun2);“缕”,音“吕”(leoi5);“蓦”,音麦(mak9/maak9)。

  招祥麒博士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