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史”出有因/同文馆 中国首间翻译机构

2020-10-20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京师同文馆

  《天津条约》中订明,未来的外交条约需要以英语及法语本为正本,并规定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清廷亟需要培育外语人才应付外交事务。恭亲王奕䜣、桂良和文祥奏请成立外语及西学教育机构同文馆,隶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宗旨就是培养翻译人才和协助办理外交。

  1862年,在俄罗斯文馆旧制设同文馆。学员方面,最初从八旗儿童中挑选,后来从贡生、举人提高到进士、翰林院编修、检讨等正途出身的京外各官,年龄放宽到30岁,也不专限八旗。学制分三年、五年、八年不等。除汉文外,所有课程均聘外国人教习,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此后又相继开设法文、德文、俄文和日文等馆。学员不单学习语言,亦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製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后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另外,同文馆亦教西方人学习汉语。

  1873年,同文馆开设印书处,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20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有着很大贡献。

  1902年近代学制颁布后,京师同文馆併入了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成立前后30年,入馆学员约300人。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开始和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除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和广州都先后设立广方言馆,以培育翻译人才。

  资料来源:《国史百闻.近现代篇》

  文字整理:唐晓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