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粤读古诗文/论仁四章\《论语》

2020-10-27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在孔子(前551-前479)的思想体系中佔有极重要的位置。本文从《论语》二十篇中选出其中四章,让我们略略窥见孔子对“仁”的看法。

  第一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

  “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希望人能够保存本来就在其心中的“仁”,而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孔子指出:不仁之人,假如处於贫贱穷困的时候,或许在短时间内还能忍受,时间一久,便把持不住,做出苟且放蕩偷盗等行为;又如处於富贵安乐的生活,短时间内还可矫饰自持,时间一久,必然流於放纵,骄奢淫逸。

  孔子接着说:“仁者”能够“安仁”,而“知者”只能“利仁”。所谓安仁,是指在实践仁德上,无所为而为,是先天上有一种不容自己的心,而非受任何他力引诱、推动的。所谓“利仁”,是指能利用环境的协助,以便於行仁。例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原来选择居所是要选择附近有仁者的地方,不然,就不算“知”了。知者为什麼这样做呢?就是希望亲近仁者,以利自己实践仁德时带来帮助。

  第二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

  这章书是孔子谈及君子行仁的情况。这裏的“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对於“富有、尊贵”和“贫困、低贱”,前者无人不希冀,后者无人不厌恶,君子也一样。然而,君子对於不以正当方法而获取的富贵,是不会接受的;对於以不正当方法而脱离的贫贱,是不会离去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德,又怎能成为“君子”之名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违离仁德,紧迫的时候一定这样做,困顿的时候也一定这样做。

  “恶”字在上文两出,前者音乌去声(wu3);后者平读,音乌(wu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君子去仁”的“去”,王夫之(1619-1692)《四书笺解》云:“‘去’字止如字读,与下‘违’字意同,俗塾师圈破作上声者不通。”细味文意,王氏所说甚是。“不去也”的“去”和“君子去仁”的“去”,皆读“离去”的“去”(heoi3)。

  第三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以他的聪慧,不可能不理解“仁”的意思。他其实是向孔子问到仁的本体,以便在生活中实践。孔子回应“克己复礼”就是仁。人有五官百体,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加节制,后果严重。“克己”,就是要战胜这种“私欲”,使自己的生活完全与“礼”(天理)相合。

  当我们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皆被纳入於自己仁德之内,即是浑然与物同体,即是仁自身的全体呈露。“天下归仁”,是人在自己生命之内所开闢出的内在世界。而人之所以能开闢出此一内在世界,是因为在人的生命之中,本来就已具备。所以孔子接着便说:实践仁完全由自己决定,而非由他人使然的。

  颜子追问实践仁的细目,孔子即提出由最根本的“视”、“听”、“言”、“动”开始: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动。颜子听后,表示自己虽然不够聪敏,对孔子的说话自当努力去做。

  第四章: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的“志士仁人”的“志士”,是指能够坚守道义的人。这类人当义理与生命不可两全的时候,断不肯苟且偷生以损害自己的仁德,宁可捨弃生命也要保存“仁”。我们不妨将这章书与《孟子˙鱼我所欲也章》对读,自有更深的体会。

  读完以上的四章书,应可大略理解孔子对“仁”的看法:1. 仁者不论是居於贫穷,或是处於快乐,都能长久持守,而不会迷失本心;2. 仁者在富贵、贫贱、取捨之间,以至於终食、造次、颠沛的时刻,不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违离“仁道”;3. 仁者不会因为求生而害仁,甚至能够杀生成仁。而修养仁德的方法,仁者会克制个人的私欲,遵从天理,务使在视、听、言、动四方面皆合於礼。

  招祥麒博士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

        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