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论语》选出四章书,探讨孔子(前551-前479)对“孝”的看法。
第一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本章旨在说明“孝”必以“礼”为本。孟懿子(?-前481),即鲁大夫仲孙何忌,他的父亲孟僖子(?-前518)临终时,要求他拜孔子为师。因此,孟懿子与孔子的关係,亦师亦友。某一天,他向孔子询问什麼是孝的问题,孔子以“无违”二字回应。孟懿子听罢孔子的说话后没有追问。
孔子不久出门,刚好由少於孔子三十六岁的樊迟(前515-?;“樊”,《广韵》附袁切,音“凡”(faan4))负责驾车。孔子知道他与孟懿子有往来,欲借其口转告孟懿子,希望孟懿子明白“无违”的真义。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孟孙,就是指何忌。樊迟不同於孟懿子,有疑必问:“何谓(无违)也?”孔子回答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强调对於父母“生”、“死”、“祭”都离不开一个“礼”字。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士,大孝事君,如果没有礼,恐怕做就不少僭越篡夺的行为,孔子提出以礼作为标準论孝,其实是有深意的。
第二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本章旨在说明为人子者,当以敬亲为孝。孔子的弟子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一次向孔子询问行孝的问题。孔子回应指当今所谓孝顺,就是能供养父母就行了,但是家裏的狗和马,一样受到饲养;供养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那与养育狗、马有什麼分别?这章书出现两次“养”字,前一个“养”字,解“供养”,指对父母的饮食供奉。陆德明(约550-630)《经典释文》音“羊尚反”,阳去声,音“让”(joeng6)。后一个“养”字,育也,针对犬和马来说的,《广韵》余两切,音“氧”(joeng5)。
第三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本章旨在说明孝子劝谏父母之道。“几”,微也,《集韵》居希切,音“机”(gei1)。“几谏”,微言奉劝,即下气怡色柔声以劝谏。另一说法,“几”,指初见端倪,孝子与父母相处,父母有过失,当初露端倪时即予劝谏。“见志不从”,亦有两说,一指孝子微谏之志,父母不受规劝;一指父母之志,不肯听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暂不听从孝子劝谏,孝子当更敬爱父母,不违初心(或指不违父母),虽操心甚劳,“劳”,忧也,忧心自己的诚意未能感动父母,绝不有一丝毫怨怼之心。
第四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
本章旨在教人时刻关心父母的健康,及时尽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知”,这裏指记忆。父母的年龄,不可不记得。为什麼呢?因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为父母能享高寿而感到欢喜,一方面为父母日渐衰老而感到忧惧。能够如此,则孝子侍奉父母,自然能处处关顾,不敢有任何闪失。
总结所讲四章书的内容,我们对“孝”的观念应该清晰了。
侍奉父母,态度上要心怀敬重;表现上要不违於礼,父母在生时、过世时、丧葬时,都应以“礼”作衡量的标準。我们对父母生活细节,必关爱有加;父母万一有过,须微言规劝,不忘恭敬,虽忧而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