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史”出有因/清廷首次派学生出洋留学

2020-11-24 04:23: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早年留学生在美国的校园生活

  1868年初,容闳向清廷提出选派少年出洋留学,在美国设立留学生事务所,设正副监督官,管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从海关收入中拨出经费,作为留学生的费用。先以120名,12至15岁的男童作先导,每年派30人,四年完成,学习期限15年。这个建议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1870年获清廷批准,成立“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

  1871年,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入选少年先在上海入读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当时国人认为出洋留学吉凶难测,所以留学生全是平民子弟,没有皇室官员子弟。

  1872年,陈兰彬任监督,容闳任副监督;陈兰彬擅长国学,容闳擅於西学。他们率领第一批小留学生梁敦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赴美,并在美国同时成立“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幼童到达美国后,分别安置在当地美国家庭,每家二至三人。目的是让这些学童先适应以英语和美国的生活方式,然后才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这些孩子也要接受非常严格的中文读写训练,每三个月必须到“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学习中文两星期,每次十人,依次轮流。

  可是留学监督陈兰彬等却担心幼童会从此“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於是力加阻挠。终於在1881年,以“荒废中学”为由,将这些留学生召回。他们回国后,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30人当中,詹天佑成为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欧阳赓成为外交官,曾出任清廷驻旧金山总领事。其他如吴仰曾成为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蔡绍基担任北洋大学校长、张康仁是美国首位华人律师、梁敦彦担任民初交通总长,而唐绍仪更成为民初北洋政府总理。此外,北洋舰队中层军官也多为留美幼童,舰队内一直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内部指挥命令亦以英语发号。

  清末改革,鼓励学生出洋留学,由於庚子赔款后政府财政紧绌,学生出外大都留学日本。1903年,清廷颁布《奖励遊学毕业生章程》,更规定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拔贡出身;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毕业,给予进士出身;在国立大学毕业,给予翰林出身;得博士文凭者,除给予翰林出身外,还给予翰林升阶。

  资料来源:《国史百闻.近现代篇》

  文字整理:唐晓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