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教育之声/课改失误导致年轻人迷失国民身份\创知中学校长、北京师範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 黄晶榕博士

2020-11-25 04:24: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回归祖国23年,不少年轻人对国民身份认同感不升反降,归根究底,教育要负起相当的责任。是年五月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香港必须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所谓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与教育规範的结合体、统一体,而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估与监督,正是这个综合体的有机呈现,也是教育当局和学校的中心任务。惟“裂国分邦,先乱课程”(王志伟,2018),不知道是当年教育领航人的无心还是有意,回归后香港的课程改革走上了“去中国化”的歪路,导致年轻一代对国家和民族产生疏离感,甚至走向“港独”。以下笔者尝试指出问题所在,并以国家地理教育为例提出改善建议。

一、回归后的课程改革走歪了路

  2000年前后,世界各国掀起了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教育当局在这大潮流下提出“世界变了,教育制度非变不可!”的口号,并确立“香港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乐於学习、善於沟通、勇於承担、敢於创新的新一代”。即是要“让每个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惟在此华丽而空洞、迴避香港已回归祖国现实的教育目标下,我们的课改走上了歪路,高举课程统整大旗,矮化了初中中史科的地位,弄出了生活与社会科及综合人文科供学校自由选择,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整而系统地接受国史教育,因而与自己的国族割裂。

  而地理科的课程结构也由区域为本改为议题为本,旧课程中的“中国地理”学习单元被肢解,导致学生对自身国家地理的认识流於碎片化,甚至是空无。还有,当年中文科废除範文,轻视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导致学生与自身的国族文化进一步疏离。

  至於推动家家炼钢式的校本课改而又无力监管,弄出很多问题教材来,常见常识科和通识科充斥着鼓吹“港独”,仇视警察,歪曲社会事实,提倡违法达义,煽动官民对立,及恶意抹黑中央政府的校本教材乃是普遍现象。

二、国家地理乃国民教育的核心

  笔者提笔回顾课改失误,旨在提醒教育当局要吸收教训,痛定思痛,积极承担起教育领导和课程改革的责任,例如要重建“一国两制”相适应的“国家地理”课程。

  具体的措施可以透过修订小学常识科和中学地理科的课程纲要,以议题的形式加插以下与国家地理相关的学习内容於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中,或索性以“我的祖国”或“国家地理”单元课程的形式组织以下的学习内容,包括:(1)中国的疆域与区域、(2)地形与地貌、(3)水文状况、(4)不同区域的气候、(5)自然资源、(6)自然灾害与治理、(7)能源需求与应对、(8)省级行政区劃及其分布、(9)国土的分离与统一、(10)不同民族的区域分布与民族风情、(11)农业、工业、商业和科技发展、(12)海陆空运输、(13)可持续发展方略、(14)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

  正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其他的一切(包括活动和环境)都只是影响教育的周边因素,故教育当局应从课程规劃、实施和评估作为切入点进行系统改革,建立起“一国两制”相适应的学校课程,这才有助学生建构出正确的国族身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