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读经典˙学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1-01-26 04:23: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论语.颜渊》中记载冉雍(字仲弓)向孔子询问什麼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办事好像接待贵宾,役使民众好像进行重大祭典,这是“敬”;自己所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恕”;一个人做事和待人能“主敬”和“行恕”,不论在诸侯国做事,抑或在卿大夫封邑做事,都不被抱怨了。

  善学不如善问

  上面所说“见大宾”和“承大祭”,自然联想到“敬”,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以联想到“恕”呢?《论语.卫灵公》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善於辞令,办事通达,更是经商的能手,孔子曾称讚他是“瑚琏之器”,可以担当大任。古人说,善学不如善问,子贡向孔子提到最重要的人生问题,他希望孔子以最精简的“一言”,归纳出人可以终身奉行信守的。所谓“一言”,不是一句,而是一个字。

  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标準是一个“仁”字。“仁”涵摄各种美德,从简易的标準而言,只要你想追求“仁”,“仁”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但从最高的标準而言,孔子也谦称自己未能做到“仁人”的境界。德行最好的学生颜渊也只能“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学生也只能坚持十天半个月而已。子贡当然知道孔子的至高信念,所以也曾向孔子询问“为仁”(实践仁的具体行动),孔子的回应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意思是: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裏,就要追随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裏的仁义之士。孔子对学生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回应“一言”的询问,他拈出一个“恕”字。

  另一位孔子的高徒曾参曾经向同门师弟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一以贯之的“仁”,其内涵就是“忠”和“恕”两个字。“忠”是指一个人的无限向上心与责任感,这是“体”(内在本质),“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用”(外在表现),从曾参的理解,忠恕体用并存,就是“仁”的境界。

  自我克制反省

  《论语.宪问》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方人”,指批评,甚至毁谤别人。可见,聪明能幹的人有时由於过分自信而流於轻视甚而鄙屑他人,孔子对子贡提出一个“恕”字,让子贡终身奉行信守,确是深存意义的。“恕”的精髓在“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不想承受的事,就不要加诸别人。当人经常有这种自我克制的反省,以对待自身的行为来对待别人,便是建立人际关係的最好方法。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别人,不仅会破坏彼此的关係,也会将事情弄僵甚而不可收拾。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 招祥麒博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