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史出有因/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国史教育中心(香港) 何汉权校长

2021-03-09 04:25: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民族生命长存,国家前路永续,靠的是先民奋鬥拚搏、披荆斩棘的开拓,艰苦奋进、困乏多情,走上牺牲的苦路,共营共建、带领前进的,按郁达夫所言所示,这是民族英雄,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瑰宝。无疑,综观秋瑾女士的一生,在世时间虽短,意义长存,影响中国的未来至大。

  秋瑾於1875年(光绪元年)生於福建,秋家累世为官,父亲秋寿南官至湖南郴州知州。套用今天的生活标準,秋瑾属高级公务员的中产之家,优渥有閒。

  事实上,秋瑾幼年可随兄长读书在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之年已能骑马击剑之术,是典型的中产、杰出又走在时代前面的英姿飒爽女子!

  生於忧患,英雄毋负时代,更会对民族与国家共患难,敢於承担!从头看,秋瑾按传统被父亲秋寿南许配给王廷钧为妻之年,时为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竟惨败给蕞尔的日本!1896年两人正式结婚,但与在湘潭开设“义源当舖”的夫婿王廷钧,志趣怎能相投?几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随夫婿在家的秋瑾,不得不返回家乡,国运颓唐,满清腐败,是一而再,再而三,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藥,清廷不亡,老百姓苦况永远!

  1904年,秋瑾摆除封建思想束缚,不理夫婿反对,自费往日本留学,广交仁人义士,如鲁迅、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革命思想史深耕播种,曾与陈撷芬组共爱会,曾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

  1905年,秋瑾返国,於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合组光复会。其后再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採取面对更大的危难的行动,四天后,於绍兴大通学堂内被逮捕,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於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32岁英年早逝,教人心伤。秋瑾好友徐自华有记:“岁月如流,秋又去,壮心未歇。难收拾,这般危局,风潮猛烈。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奈吴侬、身世太悲凉,伤心切。”孙中山有輓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悲叹过后,笔者却要提起,秋瑾女士自言“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历史清楚说明,秋瑾女士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革命烈士,是一位提倡女权、女学的杰出女性,开风气之先,而其忧国忧民的风範,足称侠女,是后世学习的楷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