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史出有因/家国情怀浓烈的杜甫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何汉权

2021-06-22 04:24: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早几年,在一个开放给大众旁听的公开文化讲座,一位在两岸四地颇具知名度的文化学人,谈论中国情怀课题。至讨论环节,讲者回应台下有关民族情怀与国家观念从何而来。还记得讲者的互动概略,说的是“我的民族感情从自唐诗宋词而来,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蕴含内容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由此,我产生那份难以取代的民族情感、文化认同,家国的认同……”

  这里,笔者谈谈已属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的唐代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21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经历玄宗盛世、又走过了安史之乱,再到肃宗、代宗两朝,唐代江河日下之际。家国多事横逆,让“读破万卷书”的杜甫,诗笔常以家国大事为主轴,充满对民间疾苦的终极关怀。

  在香港还是重视中国文学的日子,杜甫的生平,充满沉郁雄奇的诗品,小学若然不唸,中学阶段必有所补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生平、作品,大多能背诵一二,老师引导得法,能求甚解的学生也不少。世称杜甫为“诗圣”之外,亦有“诗史”之名,而梁启超以“诗圣”尊称。无疑,儒家淑世关怀、宽厚仁爱以及唐诗巨匠的文艺笔触,都体现于杜甫的大量作品当中。

  伟大的诗人,必有承传、亦有创新。既无愧于古人、亦无辜负当世,作品有益世道人心,可读可传于后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重传统的艰辛经历,由此而孕育的智慧,借鉴“修史”,因而有“孔子撰《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语,继有司马迁巨构之《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终亦始之论。这亦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追求的入世与出世并融的文风与士风所在。《新唐书》就称杜甫诗“善陈时事”,“世号诗史”。事实上,无论庙堂卿相、家国大事,民间田野之事、之境,杜甫笔下,都满是富有情感的感怀伤世,但却时常带出希望与期盼。

  杜甫一生,官场不如意,家庭亦屡有事故,但笔下仍然是“不薄今人爱古人”,乐观向前仍然是出路。最后,笔者引用杜甫《登高》以为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情境无尽,意无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