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差异”的研究是近年教学界的“显学”,不少本地中小学更以推动“照顾差异”教学法为学校的重点措施。然而,推动“照顾差异”教学法的成果不算理想,其中原因之一是老师对何谓“照顾差异”的教学法,难有共识,各师各法,因此,实在难见成效。本人曾修读“照顾不同学习需要”的课程,学习一套名为“适异教学”法,并在任教的学校尝试应用,发现到“适异教学”法不但易于实践,亦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此套教学法实在亦是一套有效的“照顾差异”的教学法。
本人今学年选了一班中三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法的班别,教授“生活与社会”科,此套教学法要掌握实在不难,只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多走一步”。以下介绍这套“多走一步”(以下蓝字所示)的“适异教学”法:
1、评估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上课前应翻查学生资料,了解全班共有多少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要。此外,平日的观察,亦有助我们了解他的学习特点及风格,从而开始构思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
2、由学生真实经验做出联系:例如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新闻及时事,作为教材,令他们认识到课程内容与生活是有联系的。尤其对于一些专注力不足的学生来说,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有助提升他们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3、弹性调整:除了一般的工作纸外,宜制作多一张有较多提示的工作纸(分层工作纸)。
4、多感官教学策略:日常运用的教学Powerpoint,宜多加图片、影片,更透过不同的颜色,突出教学重点。这种多感官教学策略,除了吸引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的专注力往往能有所提升。
5、运用工序分析:将一节教学内容,分成数个小部分,同学须一步一步地学习不同的部分,从而掌握整个课节的内容。
6、运用流程表帮助学生专注:在课堂开始时,先在黑板写上整节课的流程表,包括:请解目标、引入、重温、本节内容、活动、总结。每次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可用手用力拍打黑板上的流程表,发出声响,令有时分了心的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再次将专注力放回课堂上。
透过以上“适异教学”法的尝试,发现“照顾差异”教学法或“适异教学”法,这些概念,其实要实践出来,并不需要老师掌握很多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方法。相反,只要在日常教学时,在课堂不同环节中加入多个“一小步”,自然便会设计出一堂完整的“适异教学”法,收到“一大步”的教学成果。当然,要做得心应手的境界,则须要多加实践及多加反思,尤其是要了解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堂后的学习成果,一步一步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资料:
Cooper John o, Heron Timothy E., Heward William L. Heward(美国展望教学中心译):《应用行为分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Rief Sandra, Heimburge Julie A.( 牛芳菊译):《全纳课堂有效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Sternberg Robert J , Williams Wendy M. (周甘逢、刘冠麟合译):《教育心理学》(台北:华腾,2002年)
Turnbull Rud , Turnbull Ann, Shank Marilyn, Smith Sean, Leat Dorothy(方俊明等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