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资讯站/无处不在的大数据

2021-09-29 04:29: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时装店及餐厅记下顾客的消费纪录,从而订购合适的衣服及食材;地产代理设置一套即时查询物业交易的系统,促成买卖双方掌握最新资讯;启动了全球定位系统的汽车,在接收最新路面情况后判断最佳的驾驶路线。这些都是应用大数据的衣食住行例子。究竟这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是什么?它的广泛应用对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和威胁?

大数据可由3V变身到5V

  大数据可定义为高速(Velocity)涌现的大量(Volume)的多样化(Variety)数据。首先,在大数据的领域,需要处理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而数据量往往高达数十Terabyte(TB)甚至数百Petabyte(PB)。其次,当大数据需要实时评估和操作时,便需要具备高速的特性。此外,随着文本、音频和视频等非结构性数据不断涌现,这些多样化的数据均需要额外的预处理操作。以智慧交通系统为例,系统需要实时处理大量包括车辆在GPS的经纬度、载客状态及路面状况等多样性的实时数据,才能制订出节能减碳及省时的路径规划。在资讯氾滥的年代,价值(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愈趋重要,大数据可由3V变身到5V。

信用评分机制由国家管理

  应用大数据的确为日常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但它巨大的威力也同时令不少人担忧。最近蚂蚁集团拟与国企成立合资公司,以控制旗下的个人信用评分业务,正突显了大数据平台逐渐被国有化的趋势,也配合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实施。有别于欧美国家属于私人公司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的信用评分机制由政府直接管理,数据来源包括中央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以下各银行及今次以蚂蚁为例的民间征信机构。

商业决策需考虑信用评分

  这套采用高度自动化方式运作的信用体系有助减少监管的随意性,例如可运用人工智能演算法就企业是否达到税收规则、海关要求及环保标准等一系列指标而作出评分。评分较高的企业可给予市场营运许可、环保审查等政策优惠,评分较低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剥夺购买土地、获得贷款及采购投标资格等惩罚。有见及此,企业在中国作任何商业决策时,都会将能否取得较高信用评分列入考虑之列。

  透过新科技,人类将大数据变成一种与土地、劳动力及资本等并行的生产要素,以全面提升决策及预测能力。然而,数码转型在试行的过程中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迫使政府监管部门推出各项规管措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究竟大数据在广泛应用时,如何能同时保障到个人私隐免受侵犯,这对于大数据在将来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绝对是个需要慎重处理的议题。

政贤力量时事评论委员会主席 王伟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