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普通话正音/糖的发源

2021-11-23 04:28: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糖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蔗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

  糖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tiáo wèi liào),小小的一颗糖并不起眼,但是它的发源却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人类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之前人类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从谷物中製取饴糖(yí táng),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

  汉朝已有制糖记录

  加工甘蔗最早见于西元前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西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ér biē)炮羔,有柘浆(zhè jiāng)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关于蔗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西元前202年─西元220年),杨孚所著的《异物志》。明代时期,中国在原有制糖工艺的基础上,发明了黄泥(huáng ní)水淋脱色法,该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製白糖工艺。凭借黄泥水淋脱色法,中国的制糖技术开始领先于世界。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福建和广西将过冬成熟的甘蔗,榨蔗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了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砂糖。然后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lòu dǒu),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砂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然后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一样。

  由糖引申至文化交流

  《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是著名学者季羨林先生至今为止用力最勤、篇幅(piān fú)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记录了“糖”的制造、起源,由“糖”的传播而出现的文化交流现象。

  早在1930年代,季羨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注意到“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都来自于印度的梵文(fànwén) sarkara,欧美国家认为白糖是印度人发明的。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入,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而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淨化为白糖,“色味愈西域(xī yù)远甚”。“黄泥水淋糖法”传回了印度,而对印度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最新型最先进的技术,印度因此把这白砂糖叫做“cini”。后来,经过印度白砂糖及其技术传到了欧洲。

  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jī xiè huà)制糖三个阶段,而制糖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工业技术水准的一次重大飞跃(fēi yuè),也使得糖从昔日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shē chǐ pǐn),变为寻常(xún cháng)人家消费得起的必需品(bì xū pǐn)。糖的发展促进了制糖工艺的发展,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

  GAPSK语文推广委员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