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读经典˙学名句/“为谁辛苦为谁甜!”

2021-11-23 04:28: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借蜂喻民 申诉不平

  中国诗歌发展到了唐代,无论在诗人的数量与作品的质量都是空前的,康熙(1662-1722)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二千二百多诗人的作品四万八千馀首,再加《全唐诗补选》、《补全唐诗》、《全唐诗续补遗》,以及敦煌残卷所存的,数量多达五万首。当然,唐代二百九十年的国祚(註:国运,国家的福运),初盛中晚各期的诗歌不可能没有变化,《文心雕龙》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繫乎时序”,大唐帝国日走下坡,政治日衰,有识之士,也已无力回天,却心忧国事,吐言抒愤。

  试看晚唐诗人罗隐(833-910),一首咏物诗,题曰《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七言绝诗,前两句描写不论平地或山顶,只要繁花盛放的地方都被蜜蜂一一占据,极力铺写蜜蜂的张扬;后两句笔锋一转,感叹蜜蜂辛辛苦苦采花酿蜜后,蜂蜜却被别人夺去。诗人透过前后诗句的巨大落差,引发读者对蜜蜂的怜悯。

  罗隐生活的那个时代,内则宦官专政,外则藩镇跋扈,直言之士易招杀身之祸,所以诗人只好把刺世嫉邪的感情,寓之于草木虫鱼的吟咏之中,涂上一层保护的色彩。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写出蜜蜂历尽艰辛,酿成蜂蜜后却为他人所有,不知为谁辛苦。诗人以“为谁辛苦为谁甜”作结,意在言外,启人思考,耐人咀嚼,既赞美蜜蜂的辛劳工作,不畏艰难,也对牠们的遭遇表达深切同情。如将这句看成是感叹句,则诗人是慨叹蜜蜂的不幸而表达无限的同情;如看成是疑问句,则诗人明知故问,让读者进入深邃的反思。究竟“谁”是谁?而蜜蜂的处境又是怎样?

  讽刺时弊 令人反思

  而且,其中“甜”字用得极佳,因为“甜”是蜂蜜最大的特点,也能代表美好的成果。诗里所写采花酿蜜的蜂,象征着在平地高山辛勤耕作的农民,但又不局限于农民。诗里含有对一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者的不满,反映了辛苦劳动、勤奋工作的人得不到应有报偿的不平和感慨。

  历代咏蜜蜂的名句不少,如苏轼(1037-1101)的“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安州老人食蜜歌》)、杨万里(1127-1206)的“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蜂儿诗)、吴承恩(1506-1582)的“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咏蜂》)及王锦(明人,生卒年不详)的“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咏蜂》)等,从内涵和讽刺意义上,仍以罗隐的两句最为突出。

  罗隐带讽刺的手法的诗歌尚多,如《雪》一诗:“尽道丰年瑞,长安有贫者,丰年事若何?为瑞不宜多。”既是丰年,为什么首都长安都有贫者,首都如此,其他地方就不问而知了。丰年的农作收成多了,可是好处却落入豪门手上,百姓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既是如此,在百姓的心中,自然产生“为瑞不宜多”的感慨了。罗隐的诗,便是具有这样的特色。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