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由古到今都有吃火锅的习惯,不单一般平民百姓爱食,连皇宫内也兴盛吃火锅,成为皇帝的宫廷菜肴。
说起火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别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的风味火锅,而不少人也对火锅情有独锺(qíng yǒu dú zhōng),认为火锅是冬天的必备佳肴(jiā yáo)之一。火锅也就是香港人口中俗称的“打边炉”,是一种将各类食材放入沸水中烹饪(pēng rèn)的饮食方式,而火锅的汤底可以分为多种,例如麻辣汤底和清汤汤底。
烹饪的食材也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牛羊猪肉外,不少地区也将特色的食材放入火锅内烹煮。各色的火锅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与美妙的味道。那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shèng xíng)的呢?
根据历史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火锅的雏形(chú xíng)。在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被称为“鼎”,一般在进行祭祀(jì sì)或者典礼的时候,就要举行一种仪式(yí shì)被称为“鸣钟列鼎”,古人们将牛、羊肉等食材全部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鼎中的食材全部煮熟后再分食,这也就是最初的吃火锅的形式。
元朝火锅进入鼎盛期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将鸡肉、猪肉等放入沸水中稍煮一下的这过程,称之谓“濯(zhuó)”,在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以及“濯豚”等相关的文字记载,这与现今的吃火锅方式如出一辙。到了三国时期,曹丕将铜锅分为五个,并为此取名“五熟釜”,在一口锅中可以在不同的格子中加入不同的汤料,以此来涮煮不同的食材,这与现在川渝地区常用的“九宫格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唐朝,当时的人们研制出了铜制的暖锅。在1984年时,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出土了一件历史文物,是一副契丹人在穹庐(qiōng lú)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根据考证,这幅画正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场景。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的也有火锅记载,他们先将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酱油和花椒醃製(yān zhì)后,将汤煮沸后把肉片汆熟,辅佐料而食。在元代,火锅迎来了鼎盛,社会兴盛食火锅,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在涮(shuàn)羊肉的前身。到了清朝干隆年间,火锅不再是民间的平民事物,皇宫内也兴盛吃火锅,连皇帝都喜爱火锅,这也使得火锅成为了宫廷菜肴。
全国火锅店逾六十万家
经过长久的演变,火锅仍是大家现今所喜爱的菜肴之一,目前中国的火锅店共有六十多万家。除了中国外,许多国家也将火锅进行改良,加入了自己国家特有的味道,每一种火锅都带有自己特殊的汤底以及食材。火锅让不少身处异乡(yì xiāng)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怀念家乡减少乡愁,同时也能一饱口福。
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yuān yuán liú cháng),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希望在接下来千千万万个冬季里,都有一口暖暖的火锅陪伴大家度过严寒。
GAPSK语文推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