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杜甫诗句中,采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令人感叹诗圣的文学才情。
杜甫承传《诗》《骚》的传统,转益多师,并刻意求新,富于创造而至于集大成。我们大可从杜诗的非凡造诣体会中国文字的至高艺术。
杜甫把中国文字独体单音的特色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欣赏杜诗,不应仅仅着眼于字、词、句,应从整篇感受当中的情志事义。然而,要整体感受杜诗之美,又不能不从字、词、句的修辞手法入手。稍加举例如下:
比喻:“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忧端”(愁绪)的程度,等同于终南山一样高,像茫茫无际的大水那样不可收拾。一经比喻,抽象的情感即形象鲜明而富感染力。
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两句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平仄谐协,读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花”“鸟”无情,而赋以人的“溅泪”、“惊心”情态,生动而感人。
夸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千秋雪”、“万里船”无疑是夸张,却能表现美丽壮阔的景色。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凤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豪门和百姓的生活情状对比,突显一般老百姓的苦难。
借代:“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遣兴》)以“干戈”借代战争,以战事用的武器反映时局,形象更具体。
摹声:“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行》)、以“辚辚”摹战车前行时发出的轰鸣之声,以“萧萧”摹写战马嘶鸣,效果逼真。
错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原意是“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伤客心”,将两句的末三字互换,引起读者注意。
倒装:“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来天地”,是“天地来”的倒装,“变古今”是“古今变”的倒装。“来”“变”二字一经置前,便产生强调的作用。
顶真:“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第二句结尾“十觞”二字,成为第三句的开头,产生紧凑衔接的美感。
双声/叠韵:“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宿府》)“清秋”双声,“独宿”叠韵;“路经滟滪双莲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滟滪”双声,“沧浪”叠韵。杜诗中多有此等修辞,或出于有意,或出于自然,都大大增强诗句的音乐美感和感情色彩。
用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将《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写成,此属“语典”。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用刘禅和诸葛亮的典故,此属“事典”。一经用典,诗情得以委婉,亦给予读者更多想像空间。
炼字:“屈强泥沙有时立。”(《又观打鱼》)“立”字平淡无奇,却语出惊人,杜甫以此字形容鱼,像是天马行空,但由于用上“屈强”二字作铺垫,将大鱼挺立泥沙时的神态活现。又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作客”,羁旅之悲也;“常作客”,久经羁旅则更悲;“万里常作客”,离乡之远之久,其悲更甚,此时面对肃杀之“秋”景,则悲上加悲矣。“登台”眺望,思亲而生悲也;“独”自登台,其悲自增;“多病”而独登台,更见悽苦;“百年”如此,衰暮益悲。十四字,竟包含八层意思,精炼如此,实在令人惊叹。
由于杜甫以渴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创作,所以作品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艺术是如此精深,是最能令人一读再读三读的。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