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文凭试(DSE)已经放榜,疫情下不少大学相继采取弹性收生安排,例如香港大学宣布,今届DSE考生即使在两科核心语文科或两科选修科,其中一科未能达到最低收生要求第3级,仅考取第2级,而六科总分“打九折”后仍达心仪科目的预期收生分数,仍有很大可能被取录,为一时失手的学生提供入读本地大学的机会。然而,即使学生入读“神科”,是否已踏入“人生胜利组”?相反,未能跨过大学门槛的学生,是否意味着没有向上流的机会?
“一技之长”攀事业阶梯 继续执业仍需进修
中大硕士毕业要靠综援度日及大学生宁弃文职转行做扎铁工等例子,似在反映本地大学生已风光不再,但这是否已应验了“读书无用论”?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各位同学不妨先了解自己的志趣和才能。在学术科目主导下的学制,不少中学生都埋怨所学的知识难学以致用,捱过六年的中学生活后想学烹饪、装修及设计等“一技之长”赚取收入,透过累积工作经验攀上事业阶梯。然而,在知识型经济下,掌握专门知识仍是开拓美满人生的金钥匙。钻研人工智能技术的汤晓鸥教授,创办的商汤科技市值曾高达逾2000亿港元,这绝非一般“蓝领工人”所能比拟,还未计及他在创新科技领域作出的贡献。再者,自从香港资历架构由2008年开始推行,涵盖本港超过一半的劳动人口后,各行各业的从业员都要陆续通过不同的考核,取得资历证明书才能继续执业,所以即使矢志成为技术劳工的人也离不开持续进修。
锻炼体能沟通技巧 机会来临大派用场
不少同学在求学时期已立下要成为医生、律师及工程师等不同专业人士的宏愿,但事与愿违的情况也不少,那么同学应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呢?“天生我才必有用”绝不只是一句安慰话,反而是要勉励我们无论在顺境逆境都要认清自己的个人长处。未能考取理想成绩、未能考入心仪学系的确令人感到气馁,但这又何尝不是给予自己另辟新径的一个机会?也有同学标榜“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享受校园生活,从不把规划人生当作一回事。这种“佛系”的生活态度固然免去不少压力,但在香港这个讲求竞争力的社会却很可能落后于人。有见及此,同学为自己订下中短期目标仍相当重要,例如可针对锻炼自己的技能订下目标,包括增强自己的语文能力、沟通技巧,也可训练自己的体能及反应能力,当机会来时便可大派用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每位同学在将来遇到的际遇各有不同,迎接的人生也各自各精彩。但只要在不同阶段订立提升自己的目标,定可天空海阔任你闯。
思考问题:
1. 在订下自己的职业志愿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提示:可从个人能力及兴趣、朋辈的取向及父母的期望等因素考虑)
2. 香港目前的宏观环境对你的人生规划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提示:可从学历贬值、政府支援青少年创业及环球人才竞争等因素考虑)
香港未来教育协会评论部总监 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