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公民科/从“抢人才”到公民科的教与学\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 刘智鹏

2022-11-23 04:24: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抢人才”是李家超特首施政报告的一项重点政策。诚然,香港近年人口和人才流失严重,补充刻不容缓。不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焦点都集中在吸引境外人口和人才,似乎忽略了培养本地人才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从某年某月起,香港教育制度开始成为全城议论的社会问题。回归后曾经一度给市民带来希望的教改结果变成一场灾难。在教改、教改再教改的社会氛围中,香港家长和青少年已不再关注本地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治港帮港的人才。面对香港的教育状况,有想法的家长要不是送子女去国际学校,就是干脆送到外地升学;其他学生则继续在主流学校学习和成长,并学会拥抱“以分数为目标”的教育制度,甚至乐在其中。

  几年前我曾与教育界前辈开玩笑说,香港教育问题千夫所指,国际学校却趋之若鹜,政府将所有学校转成国际学校不就解决问题吗?前辈说不成,香港的教师应付不了国际学校的课程和教法!

  前辈的说法道出了现实问题,但不合情理。首先,香港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师训,理应可以应付任何中小学课程。其次,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升读大学,前者较倾向出国留学,后者则主要升读本地大学;在国际和本地大学的对比上,却没有中小学重国际轻本地的问题;至少香港有五家大学名列世界百大,其他几家都以国际标准办学。就以我服务的岭南大学为例,岭大是亚洲排名前列的博雅大学,65%以上教授来自境外,7成以上学生到境外大学当交换生。换言之,香港主流学生尽管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尝过上国际学校的滋味,但在香港上的大学却是货真价实的国际学校。

  我其实想指出,无论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在市民眼中有何种差异,两者的学生殊途同归,一起升读本地或境外的国际级大学。这是否可以说明,香港的学生其实不必长期在“以分数为目标”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而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个人学习动机,开发个人学习兴趣,并以此装备自己衔接大学的学习环境?

  事实上国际学校的课程并不比本地学校轻松,IB就不是一个容易应付的课程。两个教学系统的学生都要花时间在学习上,差别是前者要处理与学科有关的自主学习功课,后者则用上大量时间操练应考内容和技巧。

  在香港根深蒂固的教育语境中,以国际学校取代本地学校不过是促进讨论的引子,其实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实现。然而,香港教育制度的优劣也确实是境外人才考虑是否来港的重要因素。在香港的中小学仍然坚守“以分数为目标”的现实下,香港教育会否有助于“抢人才”,答案显而易见。

  香港的高中公民科成功落实推行,除了课程大幅度改动之外,公民科以达标/未达标的考评设计推动学生自主愉快学习,也是一项值得市民格外关注的改革。希望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明白公民科的设计初心,拿出勇气摆脱“以分数为目标”的束缚,为香港未来的教育路向踏出光明的一步。

  《大公报》教育版─公民科栏目,欢迎本港公民科专家来稿,分析公民科易错点、分享公民科教学心得。稿件字数为800至1000字,请投至tkpeducation@takungpao.com.hk。来稿者请注明文题、笔名、作者简介及联络资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