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及早确诊脑退化

2018-07-23 03:16:5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长者参与社交活动,多动脑筋,对情绪有正面影响

  长命百岁,随着医学昌明,未来也许不止活到百岁。活着是好事,可是若家中长者患有脑退化症,那照顾的人比患者更加辛苦,不管你付出多少,最终患者对照顾者的记忆都会越来越模糊甚至视为陌生人。赛马会耆智园总监郭志锐教授籲随着人口老化,应及早推行脑退化症的公共教育,加强大家对此病的认知,以及减低照顾者的沉重压力。/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汤艾加

  据卫生防护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现时香港女性平均寿命是87.7岁,男性为81.7岁。郭志锐指出,脑退化症的发病期平均是75岁以上,比率为四名长者中有一人患病,超过80岁以上的则三人中有一人发病。此病初期症状较难察觉,患者只觉得自己年纪大,记性差,同住家人亦多数相信长者记忆衰退是必然的,但家人如果能从公共教育获悉更多资讯,则可从长者细微的动作发现问题。

  初期退化易被忽视

  郭志锐说:“患者初期可能只是忘记带东西,煮多人饭餐或会有些力不从心,但仍然可以完成。到了中期,则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同样是煮多人饭餐,患者由过往处事井井有条变得不知所措,并对近期发生的事,即使一日前的都很快忘记,惟对旧事还有记忆。到了後期,患者对家人如同陌生人,且变得不喜欢说话,吞嚥出现困难,万一出事便容易出现肺炎,所以,很多脑退化者最终是死於肺炎。另有一种情况是,患者对食物失去兴趣而饿死。”

  他又直言,脑退化症成因多样,至今医学上还未找出真正原因。而大家熟知的阿兹海默症,仅是脑退化症的其中一种。

  郭志锐解释说:“现代医学目前只知阿兹海默症为一种神经退化的疾病,并认为有将近七成的危险因子与遗传相关,其他的相关危险因子有:头部外伤、抑鬱症或高血压病史,疾病的进程与大脑中纤维状类澱粉蛋白质斑块沉积和tau蛋白相关。另一原因是脑部深层血管闭塞,由於脑部深层血液流量较少,且血管很细,不如脑中风般会令病人出现半身瘫痪的明显症状。脑内深层区域长期缺血致细胞坏死,经过长年累月积聚,便会产生脑退化。目前并没有特定有效的藥物治疗这个疾病,但有藥物可以延缓病情。”

  须关注照顾者情绪

  其实对於脑退化,长者未必肯承认。子女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老人脑力衰退是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即使年纪大,除了面容体态老化之外,脑部的灵活程度应如年轻时的敏捷,最佳版本可数李嘉诚,他虽然年逾九旬,依旧如年轻人般“醒目”。郭志锐说,当家中长者出现疑似脑退化症状时,他们大多不愿承认或拒绝到相关中心接受检查。所以,目前耆智园的常见访客依旧以家人或照顾者为主。但郭志锐表示,当家人或照顾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长者的脑退化状态,就会更有耐心地对待长者出现的一些状况。温馨的氛围以及和睦的关係,有助於减缓脑退化的速度。同时,郭志锐有感脑退化的病期长短难以预计,家人的情绪同样需要关注。

  他说:“有些患者一两年便走了,最长的可达十几年,耆智园希望能充当家人的後盾,减轻他们的压力。而推行公共教育,是要让大家认识患者的症状,例如,他们会忘记时间、迷路、有沟通问题、疑心重,怀疑别人偷窃、判断力衰退、危险地横过马路、抗拒社交活动、情绪起伏大、产生疑惑和焦虑、骂人甚至出手打人。一个家庭成员得了脑退化症,会对家庭起到很大衝击。举例,由谁照顾患者、时间分配,或种种安排等等。子女会问:为何患者要和我同住?为何一定是我负责?事实上,照顾脑退化者,精神压力很大,有人甚至因此患上抑鬱症。公共教育能让家人越早发觉患者有脑退化症状,及早消化问题,并规劃怎样照顾父母。若未能及早发现患者有脑退化症,可能病情已是中期,家人一时间未能接受,於照顾问题上就会易起衝突。目前的藥物只可减慢病情、保持稳定,防止突然恶化,但不能根治,行为治疗就可起到一定作用。家人於日间安排患者到护理中心,透过活动提升患者对社交的兴趣,改善情绪,让他们多动脑筋,社工亦会主动和长者交谈。这样比患者独自在家,即使有傭人照顾,但因言语难以沟通未能互动,或会影响患者情绪使其大发脾气,导致家庭不再和睦。护理中心就可担任一个缓衡角色。”

  此外,郭志锐表示,目前只能以藥物、家人关心,以及相关机构支援,减慢患者脑退化进程。患者的情况一旦恶化,如果连家人亦照顾不来,最终一步是将患者送入老人院。

  有些长者活到百岁依然精灵,有些七十多岁便患上脑退化症。一种不明成因的疾病,对患者和家人都是很大考验。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