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中医穴位埋线疗效彰

2018-10-22 03:16: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医疗法的应用越趋广泛(图为“王氏飞针”创始人、秦安县鸣生堂针灸专科医院院长王一鸣展示治疗鼻炎技术)( 大公报记者刘俊海摄)

  中医埋线技术发端於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部队医院,起初是为了减少患者在忙碌的工作中频繁到医院就诊的次数,或是减少家人在医院的陪护时间。这项技术是将线体植入皮肤内,刺激穴位而达到治疗效果。/大公报记者 杨韶红 刘俊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二○一一年前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杨才德对线体、针具等的改进,使得这项技术更加成熟并被广泛使用,开创了我国埋线疗法新局面,形成了杨氏流派。这项技术对治疗高血压、肥胖、荨麻疹、哮喘等百余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适用於高血压肥胖哮喘

  杨才德说,起初医生所用的线体是兔脑、动物肾上腺,以及猪鬃等,是通过手术刀将皮肤割开植入线体,一段时间后再将线体取出的方法治疗。这种疗法对病人创伤很大,让病人很难接受。后来,医生们集思广益,开始使用羊肠线,并使用类似於腰穿针的一次性管型针具将线体植入体内,这种方法对病人损伤小,并且线体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就会在体内化解,被人体吸收,因此,这种方法被使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偶尔还是会令病人出现化脓、过敏等症状。甘肃作为中医藥大省,在中医埋线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这项技术要发展下去,就要进行改良和创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杨才德(大公报记者杨韶红)

  二○一一年前后,杨才德对针具和线体进行了改良。将类似於腰穿针的一次性管型针具进行了改良,在针刃上,将太过尖锐的针尖改得像类似於小针刀的针具,并去掉针芯,实现用新的线体尝试新的操作方法。他发明的这种针具在二○一四年获得个人专利,被生产和广泛使用。

  改进针具、线体与术式

  在线体上,他发现了外科手术缝合线这样的高分子聚合物,并用於临床实验,彻底解决了线体过敏的情况。在技术上,发明了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解决了线体软和拔针时线体被带出的问题。另外,他还研究出了特殊穴位埋线法,包括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节、蝶颚神经节等中医治疗中的敏感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探索出了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法,这种方法安全简单易学,大部分医生都可操作。

  他说,这可能是将来最有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对治疗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产生的失眠、多梦、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杨才德说,目前,在全国他已经有五万名学生,举办了二千期的培训班,在甘肃每年都有两个科研立项。因为这三项技术的改进,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并在国家相关期刊开闢专栏。他计劃出版十本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著作,目前已经出版了《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埋线针刀百问百答》《穴位埋线疗法》等著作,《埋线针刀技术操作规範》已成为甘肃穴位埋线的标準,这套标準在全国範围内也适用。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法,安全简单易学(大公报记者刘俊海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