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罹癌,应否独自面对\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2019-03-11 03:18: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谁不闻癌色变?以下的个案是一位患喉癌的中年男士,他自负地相信在网络世界可以找到自疗方法,故由病发开始一直隐瞒,到亲朋联络到其医生朋友,友人不禁问他:“为何不早些找我?”

  患者敌不过癌症的痛才入院和通知家人及其前度女友。家人知他生前怕麻烦,定了火葬的日子,就在医院领了遗体即日火葬。那天在停车场内的一个小房,经家人认尸后,相关人员即为遗体清洁并穿上衣服,并放了陪葬品入棺,随后在盖棺前,家人送上一支白色玫瑰花,亲朋的低泣送别冰冷的身躯,之后棺木被搬上车直往火葬场。

  送别死者亲朋只得十多人,更觉灵堂内的空蕩。各人祈祷后,棺木徐徐送入火炉裏。死者前女友说他弥留时已不能说话及进食,她只将这个消息通知死者的两个朋友,其中一位是他以前的女同事。前女友又说:“他能说话时表示很爱我,能陪他走最后一程感觉很幸福。”女同事告诉她,曾在WhatsApp收过他留院的相片以及患流感的消息,其后他表示已出院,之后再找他已没回应了。直至某日收到死者手机WhatsApp(前女友发出),但竟是他已离世的信息。女同事觉得“受骗”,随着遗体火化便删除死者的WhatsApp,南柯一梦,又何需字图忆故人?

  死者行为或令人不解,记者就此访问“全迈进心理服务”临床心理学家甄梓竣,他说:“患癌是一个面对死亡和充满未知数的过程,两者都可能带来巨大压力。压力不限於患者本身,还有他身边的亲友或照顾者。面对恐惧和压力,人脑会启动我们面对压力的情绪,出现‘战鬥─逃走─投降’的反应。他选择独自面对可能是出於关心,不想带给亲朋痛楚和压力。其行为表面上出於关心或担心,实际上忽略至亲的需要,没给他们选择共同经历的机会。死者内心害怕面对自己和轻视至亲的感受,某程度上是自私的选择。”

  不过,甄梓竣认为人们面对问题有选择的权利,死者决定独自面对,也选择拒绝至亲,这会延迟至亲去感受这份痛楚。他看似自负,其实是内心空虚的表现。死者和其至亲便要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鬱和接受”的哀伤过程,但过程中需要时间接受。当他的病情到了末期,家人或会经历“否认”阶段─不认同癌病没法医治,也可以是“讨价还价”阶段─认为如果再找找其他治疗方法,或可将病治好。他续指出,患癌者须接受自己真实的感觉,并可能会产生情绪困扰,而情绪困扰有机会加重身体抗癌的负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