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疫情趋缓,香港人具防疫意识,出外仍然戴上口罩
Covid-19(新冠肺炎)已经在地球肆虐了超过半年,人类的总感染数字已超过520万例,而死亡个案亦已多於33万。香港在5月13日前连续二十多日“零确诊”,但当日又出现两宗本地个案,全球的疫情亦未完全受控。疫情反覆无常,港人知道不能掉以轻心,政府於母亲节(5月10日)放宽“限聚令”,市面畅旺,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若要持续消费可能要等待一个指标的来临:大多数人在外不用戴口罩。这个局面几时出现?就要视乎全球疫症的形势和港人的信心。
居安思危防疫不鬆懈
本地专家对是否继续戴口罩,各有不同的看法。前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认为香港的传播链已基本消失,市民戴口罩本质上只是一种习惯和社交礼貌。可是港大的袁国勇教授却认为,纵然有机构研发出疫苗,他宁愿继续佩戴口罩,因他担心疫苗的可靠性和副作用。港人对权威人士相反的意见有什麼反应?现在不得而知,而笔者认为实况是建基於信心。
2003年的SARS在6月中结束,绝大部分市民纷纷除掉口罩,参与由政府资助的大型活动,西班牙班霸皇马访港,大球场高朋满座,不单是球迷雀跃,而且人心兴奋,经济活动迅速开展,自然推动消费的上升。现在虽然政府承诺以巨额公帑支持各行各业,但成效有多少?僱主和僱员想法不同,人人忐忑不安。
金钱是否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当然不是。社会气氛的祥和,才有助市民的精神健康,才可安贫乐道。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
今次我们能够有效对抗新病毒的传播,有赖全民自发性的防疫措施,如在口罩供应稀少昂贵时,便四处张罗购买佩戴。大概是SARS的经验,使我们有居安思危的思维,深感世事无常,练就忍耐和刻苦的优点;大家有极高的防疫意识,不但不抗拒戴口罩,反而视之为护身符。笔者相信在“集体心理”下,大多数港人会继续戴口罩,直至全球疫情消失为止。
为什麼欧美各国的市民多不愿戴口罩?是不是他们对自己的抗疫能力有特别强劲的信心呢?其实,这是基於东西文化的差别。西方各国每年死於季节性流感的人很多,所以,他们认为有病就一定不要上班和上学。戴口罩是病了,病人需要到医院接受诊治时才适用,所以他们都不注重以口罩抗疫的功能。在深层次的心理上,他们普遍认为戴口罩就是病了,是个弱者,因此政治人物便尽量不用,甚至视之为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