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派万元与消费心理

2020-05-24 04:23: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派一万元的举措能否挑起大家的消费意欲?

  香港经济步入衰退,情形是史无前例,只有香港疫情受控,否则多数市民的心理仍是“阴霾密布”,不会轻鬆消费,更遑论投资。

  至於政府将会向年满18岁的永久居民派发一万元现金,究竟效力有多大?就要视乎香港各个阶层的“现实心态”。一万元区区之数,有人认为是微不足道,但对一般基层而言,虽然不是灵丹妙藥,但的确可解燃眉之急,能在超市买一大堆必需品。至於中产阶级,一万元或是一笔横财,好像买中了六合彩的三奖;或是视之为“鸡肋”。笔者估计他们在无心情消费之余,会把这政府的“善意”束之高阁。香港的有钱人,大概不屑登记领取这些“嗟来之食”。不过,派钱当然是“有好过无”,且一定受市民欢迎。可是,此举不在最紧急的关头实行,便失了时机,减了成效。

  疫情下,市民的消费动机自然会被削弱,加上不少商店结业或提早打烊,有些市民索性留在家中,积穀防饑;当然会有人反其道而行,趁机扫货。

  笔者同意政府“保就业”是各项救亡之道的“重中之重”,因为稳定港人心理的不二法门是“继续有工开,继续有粮出”。开创多些就业机会比起派钱来得更为实惠、更有用,因为市民有稳定的收入,才会有信心去消费。所以部分有识之士认为政府派钱对刺激消费的作用不容否定,但不会很大。

  如果香港的防疫持之以恒,证实完全控制疫情,政府取消“限聚令”和恢复所有正常运作,包括与内地的“无障碍”通关,相信本地的经济和相应的内部消费,会拾级而上。至於速度的快慢,就要视乎全球的大环境。

  而疫情过后,全球人类恍如劫后重生,会纷纷努力重建社会。香港的优势是有相对庞大的储备。但要重建市民的信心,港府还要有实质振兴经济的计劃相配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