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凝聚千年 岭南时光

2019-01-04 03:17:20大公报 作者:黄宝仪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荔枝湾一带正是西关大屋保护区所在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一首广州世代相传的民谣《落雨大》,唱尽了几代广州人乃至不少港澳人士的童年回忆,歌词中描绘的,正是过去西关地区下大雨时水淹街道的情景。麻石路,趟栊门,满洲窗,骑楼……木屐的“哒哒哒”声已经远去,但熟悉的街道,屋子裏传出的悠扬粤曲,以及声声熟悉的街坊问候,让西关大屋的岁月从未远离。

西关,明清时期广州西门外、今人民路以西一带的统称,它的範围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到荔枝湾。因为明末兴建起十八甫,清代开设有十三行,於是在明清时期,西关是南海县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商贸中心。目前,西关一带还保留着不少富有岭南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是广州传统文化最真实写照,又与现代的生活完美融合,成为隐藏在广州繁华喧闹大都市中一个诗意幽雅的好去处,到广州旅遊的客人几乎都会慕名而至。

一口通商 富商聚居

广州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之说,因为在老广州,有钱人都喜欢住西关大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设广东海关为全国唯一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通商口岸,并指定了半官半商的垄断性贸易机构“十三行”来充当外贸中介人,而十三行就开设在西关。其时,丝绸外贸还带动了大量的丝织工场,也都就近设立在西关,工、商的发达使西关成为人口流入地,房地产租买需求旺盛。上下西关涌的平原地带全部被开发为住宅区,并很快就成为高尚地产的首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甲第云连,鱼鳞栉比”。於是,十三行及附近区域慢慢形成了洋行和外国人聚居区。

和北京的四合院相同的是,这些西关大屋也是平房,多在四百平方米左右。平面布局向纵深发展,有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广州地处南方,夏天潮湿闷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西关大屋通过设计,使屋内的小院、天井、三道厅、青云巷、天窗、矮脚门、趟栊等浑然成一体,构成良好的房屋通风设施,让居住其中的人得到冬暖夏凉的体验。

砖木结构、趟栊门和满洲窗,是“西关大屋”的三大特色。西关大屋採用的一律是青砖,据说青砖墙铺砌不用水泥,而用糯米饭拌灰浆,并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泽,所以那青砖墙没有一丝缝隙,固若金汤。都是有钱人家居住的房子,西关大屋的门也特别讲究,仅大门就由三道门构成,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恰好在中间位置。

所谓“趟栊”,就是如趟水滑行而靠拢的门,全用木条做成,十三条直径为八厘米粗的圆木,横架做成,如竖放的栅栏,坚实异常,容易开合。趟栊门最大的好处就是,未开启,便可以清楚判断到访者的意图。相比起来,现代门中的“猫眼”可就逊色得多了。

相比於当下用玻璃幕墙包装的“石屎森林”,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可谓独具匠心。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中心是玻璃刻画,周围配以各式各样、别出心裁的窗櫺。这种建筑装饰形式在中国的北方从未大行其道,於是满洲窗成了广州和珠三角独有的艺术。

分布於荔湾西关一带、富有岭南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西关大屋,可以说是广州传统文化最真实写照,现在的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仍然保留着不多的西关大屋,广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将这一带劃为“西关大屋保护区”。不过,西关大屋现存极少,而且一般都是危房或有人居住的,不能进内参观,如今想要欣赏西关大屋,可以到荔枝湾,这一带就是西关大屋保护区,附近还有荔湾区博物馆、西关民俗博物馆,正是探秘旧时广州富家女生活的好地方。

广东大戏 风靡洋人

“粤剧”,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大约有一百多年,在此之前,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种,叫做“广东大戏”。

在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来自欧洲、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人聚集在广州进行商贸活动。当时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受到不少限制,可以说是比较枯燥,但中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差异,恰好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对於他们来说,在中国看大戏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十三行时期,很多行商们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宴请贵宾时,也会在家中花园搭起戏台,邀请戏班唱戏助兴。有时候,行商也爱请洋人到戏院看粤剧,因此当时的粤剧在戏院的火热程度可谓一时无双。正是荔湾十三行贸易的昌盛,为粤剧发展夯实了雄厚基础。

当时,为了满足十三行行商和洋人的娱乐需求,粤剧伶人常受邀出演。除了为商贾富家唱剧助兴,大多戏曲艺人还会去外地演出。荔湾西关一带,既靠近十三行,方便戏曲艺人到行商家中出演,又靠近水路,方便乘船出外演出。因此,戏曲艺人便集中聚居在西关地区。今天的西关,最受欢迎的是一条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的马路─恩宁路,曾经是能够并行八顶大轿的广州知名马路,薛觉先、新马师曾、红线女、李小龙等省港澳明星,在这裏留下无数岁月印记。

恩宁路诞生於1931年,是当时西关最繁华的区域,洋行、戏台、服饰店、餐厅等应有尽有。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恩宁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风景莫过於骑楼建筑,而这种风靡十九世纪初东南亚的“五脚基”,由南洋返乡的华人带入内地,在华南地区风行一时,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与繁华的现代大马路相比,这裏略显狭窄,但两边全是挨着的、高高低低的骑楼,参天大树遮盖了半条马路,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麻石路、满洲窗上,构成了一幅梦幻的光影画面。漫步其中,打铜声“叮叮咚咚”,粤曲悠扬小调丝丝入耳,粤剧的气息依然浓郁。粤剧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恩宁路上,以保护、传承粤剧文化和岭南文化为宗旨。

这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亭台楼阁美轮美奂,“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巧夺天工,包括各种华丽的戏服、精美的头饰和道具等5000多件藏品,以及粤剧的发展历程、行当设置、唱腔流派、粤剧名伶等说明资料,详细地把粤剧发展的历史展现和介绍给大众,使之成为外地遊客和本地市民了解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典园林 盛极一时

“行商庭园”这个词,对於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恐怕是很陌生的。这是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特指在清代由十三行行商们所修建的私家园林。18至19世纪的广州城郊,行商筑园修馆蔚然成风,湧现了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

其中,道光年间,潘长耀在西关造了一座被外国人称为“宫殿式的住宅和花园”,潘仕成在西关泮塘建了号称为当时全城私园之冠的海山仙馆。它们代表了岭南古典园林的巅峰成就,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传统审美的窗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指出:十三行富商在河南修造庭园别墅,行商庭园数代相传,屡加修缮和扩展,碧水环流,花木扶疏,亭台楼阁,外国人以能够获得允许进入参观遊览为一种宠遇。

今天遊走在广州旧花地、荔湾一带,高楼林立的现代繁华景象,让人难以想像当年园林连绵的盛况。其实,那些精美的园林消失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只能从那些现存的外销画中,管窥当年行商庭园的精妙:宅院堂皇气派,庭院有参天的古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主人之富有显而易见。

今天的荔湾湖公园所在地,曾是显赫一时的十三行富豪潘仕成的私家花园“海山仙馆”,美国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记载:“外国朋友们认为,得到许可到启官在泮塘(Pun-tong)的美丽住宅区遊玩和野餐是一种宠遇,无论我们是划船的时候去休息,还是到那布置美妙的园子去散步,任何时候都有负责管理的僕人彬彬有礼地接待我们。”

海山仙馆不仅深受外国商人欢迎,建成不久还成了当地官员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比如两广总督耆英就多次在海山仙馆接待外宾,例如:法国驻广州领事、美国驻华公使,甚至美国总统给清朝皇帝的国书递交仪式也曾在这裏举行。“这裏到处分布着稀有的古树,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果树,像柑橘、荔枝,以及蟠桃。此外,园子裏还养了鹿、孔雀、鹳鸟,以及鸳鸯。”据法国商人亨特发回《法兰西公报》的一封信中说:潘仕成的房子,可以容得下整整一个军的人。

下期“城市地图”将於1月18日刊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