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谭伯坐镇收银台,希望守住“谭才记”这个老字号
夜冷店对於时下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夜冷店是专门售卖二手货的店舖,货品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老一辈爱在这裏寻宝。但年轻人行过,见到没有时尚装潢、看似乱七八糟的店舖,少有会进入浏览甚至购物,是故夜冷店已被视为夕阳行业。可是,夜冷店老字号“谭才记”的老闆,仍继续守住店舖。\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文、图
夜冷店老闆谭才,今年已87岁,由他一手创立的“谭才记”,晃眼已经历42年光景。低调的他拒绝正面入镜。稀疏的苍苍白髮,一件白色底衫下衬一条阔裤的谭伯,不管有没有客人,他都是坐於收银枱的位置,让客人於店内随意挑选,如他们不清楚价钱,谭伯才会作出回应。
一元有交易
经历由光辉走向夕阳的行业,过程中有什麼艰难和辛酸?他淡然说:“没什麼的,可是如今夜冷店越来越难做,因为很多厂家搬往内地,不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厂家都在香港设厂,那时我们做夜冷的生意,容易买到货办。香港回归后,厂家逐渐迁移往内地,令买货越来越难。如今,我只向仅余的两间相熟厂家买货。”
谭伯经营夜冷店曾养活一家人,到今日由於此行市道大不如前,他只求赚到两餐过活。
“要赚钱也不是这个年代了,夜冷店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为风光,今日生意难做,儘管如此,我都会继续做。(何必辛苦自己?)我要守住‘谭才记’这个招牌。(那交给儿子接手吧?)儿子不肯接手,唯有自己继续经营。往后会是怎样?我不知道,只得顺其自然。(但没有货源如何继续?)想办法,一定会有的。我绝不放弃‘谭才记’这个招牌。”他说。
谭伯大半生时间都经营夜冷店,即使已变成夕阳行业亦坚守自己所创的一片天。
他说:“难做除了货源外,另一原因是租金贵。我留守旺角洗衣街这间主店,租金六万元,花园街一间小小分店的舖位,(租金)竟加至五万元,点做呀!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货品利润赚得少,例如指甲钳只卖一元,能以一元买到东西的,唯得夜冷店。你算下,我可以赚得多少利润?客人要找靓货品,我们售价廉宜加上租金贵,我才决定结束花园街分店,把货品搬回主店继续经营。”
主要靠熟客
夜冷店卖的部分是二手货,本来难与新货相比,因此经营夜冷店就是一种坚持。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少有年轻人知道什麼是夜冷店,更遑论光顾,所以谭伯做的多是熟客及遊客生意。而位於花园街的店舖,将於五月搬离。今次记者同时到访花园街分店,此夜风雨吹来,途人稀少的花园街显得分外冷清。远看已见到“搬迁在即大清货”的大纸牌,灯火通明的店舖竟没一个客人,使人有门庭冷落之叹。
光顾夜冷店的主要是熟客,假日会多了街客甚至印尼和菲律宾傭人。访问店员时刚有客人买了一把剪刀,售价两元。店员还说:“这把剪刀好好用,剪什麼都得,连皮革也可剪开。”店内陈设货品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有心人须慢慢寻宝。店员说:“我把两、三元的小货品放在舖前,希望吸引多些街客。”
夜冷店几近零推荐零介绍,如今售卖的不独是怀旧物品,潮品餐具、花瓶也有。目前香港的夜冷店只余寥寥数间,多数位於深水埗、旺角等旧区的角位街舖,而“谭才记”是一间老字号。夜冷店舖面虽不显眼,却是货罕价平。“谭才记”的谭伯迎难而上,目的就是守着“谭才记”的招牌。这份坚持,既是港人狮子山下的精神,也有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慨!
谭才记
主店地址:
旺角洗衣街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