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深圳龙岗甘坑:在古镇和书院中领略文化

2022-10-17 17:23:26大公网 作者:泽华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末的下午,迎着秋日午后的阳光,驱车沿繁忙的北环大道东行,穿过宽敞明亮的隧道,龙岗甘坑古镇呈现眼前,蜿蜒的绿道,景观公园,古建筑群“变身”的商旅街肆、闾巷民宿和文化设施……十多年来,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以记载岭南历史和民俗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在保留甘坑古镇原有风貌基础上,投资数百亿人民币,建设以“甘坑古镇,二十四史书院”的仿古建筑群文化景区,主题公园,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推进“花园、果园、菜园、公园、商旅街肆、停车场等“六园”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古镇风景线。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书院牌匾

  “民俗文化”绘就“都市文旅”新画卷

  随着接连不断的车流来到龙岗区甘坑镇民俗村停车场。看到的是快速通道与山水、树木、木屋融为一体的古朴建筑片区,并不大的特色停车场地面平坦宽敞,整齐规范,场内圆孔吸水砖铺成的车位已分区次第停放了数十辆大小车辆。“以前这里就是一片杂乱的路边荒地,四周散布着各类垃圾和污水,六年前“书院”建设时配套成了停车场和街道景观公园。”陪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兰小姐自豪地说。

  “我们的“六小园”陆续投入数千万元进行项目改造,包括实施生态吸水砖硬底化、近千个停车位建设,还增设植被绿化、灯光亮化和排水等设施。”她介绍说,为达到绿色生态的要求,对这块占地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的溪流滩涂,林边坡地进行清理改造,平整路面,管网线路,使得道路交通,项目活动与绿化空间有机融合,改变了景观项目周边闲置地“脏乱差”现象和车辆乱停乱放的无序行为,也为游玩休闲和周边村民停车提供便利。在绿植鲜花、文明标语和明亮灯光的蜿蜒小径上,接踵而至的游客或在个性化十足的绿道上漫步,或逗留于碧道沿线的公园里观赏风景、拍照打卡,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改造后的甘坑古镇风景美、空气好,成为深圳及龙岗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陪同人员介绍说,个性化绿道总长约15公里,2016年在该区域原有道录基础上,沿线增设文化标语、灯光设施打造绿道公园,通过增设休闲区域石凳、运动器材等基础设施,提升了项目的文化趣味性,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们的游憩体验。

书院东坡书屋景色

  “书院”承载历史,体验文化中国

  这座开园不久的以东方园林建筑美学、空间映衬手法,结合适宜地貌自然建筑暨新材料环保资源的“二十四史书院”占地约3万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原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题写的匾额。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投资近亿元于2016年开始建设,书院采用唐宋时代传统掩映含蓄、庭院水系交汇等造园手法,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掩映在山水林泉、溪流草厅之间。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历朝以纪传体编撰的《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部正史总称。记载上起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皇帝十七年(1644年) 共4000多年。涵盖中国古代文化、天文、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开展“二十四史”历史典籍整理工程,编纂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被誉为“文史界的三峡工程”。

  “农场”“街肆”提升园区体验含金量

  城市居民想让自己的孩子体验户外生活,种植收获、加工蔬菜怎么办?龙岗甘坑古镇里的“开心小农场”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不一样的环境氛围和快乐体验。

  我们停好车,沿着甘坑古镇绿道往里走,发现了“藏”在众多古老街巷溪边的长势良好的“开心农场”。这块占地约近五亩的土地被划分为十多块大小不一的小菜园,菜园里种着茄子、辣椒、番薯、油麦、莴笋、黄瓜等无公害瓜果蔬菜和作物,还养殖了不少的鸡鸭鹅鱼。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还能亲手采摘,很有参与乐趣。“以前这些地方污水沟长满了杂草,夏天滋生蚊虫,我们投入数百万进行地下管网改造,围起篱笆、填土施肥变成了小菜园,招聘安排了五位园丁负责管理照料,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增加了项目多样性,而且让久居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在自然环境参加劳动和采摘收获的快乐体验。”谈起近五年来的环境变化,兰小姐感慨万分。

书院李白、杜甫雕像

  “古镇景色与建筑”,重现客家人文记录

  本地客家方言中“坑”指小溪、水沟,客家人常把坑和沥并称,有“坑坑沥沥”词语连用,古镇此地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称谓“甘坑 ”。

  修葺改造后的甘坑古镇街肆巷陌,古建筑,炮楼,手作街铺,民居和特色餐厅,还有颇具特色的吊脚楼。更值得一看的是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状元府,雕梁画柱、精致古雅的南香楼。

  客家菜和各地小吃也是古镇的特色所在,盐焗鸡、酿豆腐、糍粑、大盆菜等客家菜的代表,用新鲜食材制作的美味让人垂涎三尺。享受完美食后,沿着宽敞明亮湖边漫步,清新巷、状元府、凤凰谷等融于山水之中的建筑,与几百年建成的客家排屋形成独特的文化载体。在原住民建筑里开设的博物馆里,展示的是客家人各个时期生活用具和设施,古朴典雅的原生态物件虽然并不珍贵,但真实形象地再现还原生活场景,并附有详细的环境和实物介绍,让游人们充分的了解到数百年客家人文历史背后的曲折故事。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