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坤记一甲子 糕品飘香深水埗

2023-02-24 04:23: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老字号“坤记糕品”屹立深水埗逾60年。

  于香港人而言,钵仔糕、芝麻糕、糯米糍……是刻在骨子里的美食记忆,但此类传统美味已不多见,究竟何处寻?想必,位于深水埗福华街的“坤记糕品”会是上佳之选。然而,经营逾60年的“坤记”宣布,将于今年5月结业。

  大公报记者走访“坤记”店舖,现场食客络绎不绝。掌舵人傅永祥知大家不捨,却也只能无奈道:“我们售卖的糕都是人手做的,日做夜做是常态,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子女不愿接手,亦没有其他年轻人愿意入行,只得结业。”\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图)

  香港人对于街头小食是谜一样的热爱,其中就包括钵仔糕、芝麻糕、茶果等。位于深水埗的“坤记糕品”,经营超过60年,多年入选《米芝莲指南》街头小吃推介的传统糕品,但伴随结业的消息传出,传统手作米浆钵仔糕、芝麻糕或成为人们最后的记忆。

  家族经营 掌舵人快70岁

  “我们也感到不捨、无奈,但确实难以维持。”老板傅永祥及其妹妹一叠声表示,在经年售卖糕点的岁月,“坤记”主要是家族式经营,现在无人愿意接手,“我10几岁就开始在档口帮忙,做着做着就快70岁。”

  傅永祥的父亲是广东顺德人,在当地学得做糕手艺后,就来到香港闯天下。傅永祥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也是传统的糕点做法,纵使时光荏苒,愈来愈多的人追求生产效率,“坤记”依然坚持人手做糕,尚在用原始方法满足食客的味蕾,包括磨米、榨浆、炒豆及蒸糕,都十分考验体力。

  每天凌晨三点,傅永祥及家人就已经开始了忙碌,“我们是自己浸米、磨米,做成蒸糕所需的米浆。之后将米浆放入布袋,用大石压住,挤出米水;芝麻糕也要逐层上锅蒸,先蒸第一层,逐层向上,一般都要两个小时才能做好。以前年轻时不觉得攰,现在站得久了,腰疼、脚疼。”傅永祥道。由于工序繁多,凌晨开工已是糕店日常。

  一番辛苦忙碌,成果就是舖内一应俱全的各式糕点─钵仔糕、芝麻糕、红豆糕、白糖糕、煎堆、鬆糕、鸡蛋糕。深耕细作,换来的是食客的好口碑,大公报记者在街访过程中,有年轻食客张小姐评价道:“价格比较贵但足料好味,钵仔糕可以吃到粒粒红豆,不会过软或过硬;白糖糕口感也很扎实,能吃到原材料的味道;芝麻糕十分烟韧,芝麻炒得很香,味道浓厚。”

  与别不同 识食才“识”糕

  正如傅永祥所说,糕点也需要有懂它的人,“识食的人,会吃出我们家的糕与别家的分别。”针对这一点,生于60年代的食客李小姐就很有发言权:“从小到大我都很喜欢吃本地的小食糕点,例如芝麻糕、钵仔糕和白糖糕,但现在除了钵仔糕,其他的糕点只是偶尔才会见到。而且现在买到的这些糕点,味道和口感都不如前,不知是否因为用机器大量制作的关系。”

  10多年前,李小姐在深水埗工作,偶然发现“坤记”,看见了久违的白糖糕和她最喜欢的芝麻糕和钵仔糕,又有红豆糕等其他糕点小食,就立即买了芝麻糕、钵仔糕和白糖糕,觉得味道和口感都好像小时候所吃的,很有传统风味。虽然现在她已不在深水埗工作,但每次来这一区,都会帮衬“坤记”。

  不少人一边买糕还一边说:“这家的糕很出名啊,真的不忍见到它结业。”结束街访时夜幕降临,当日糕品已售罄,还有食客步履匆匆而来,却失望而回:“我想买给妈妈食,这种坚持以传统方法人手製糕的小店,在香港已买少见少。”

  如今,“坤记”宣布结业。一份糕,一份“烟烟韧韧”,串起的是几代人的回忆。也许,美味如风散,只能存于人们的一抹记忆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