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电影“老师”的忧鬱/田 力

2018-07-26 03:16: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电影公司数目增长如雨後春笋,虽然能赚钱的公司比例不高,但很多人都勇於尝试,觉得自己有独到眼光,可能脱颖而出在市场分一杯羹。

  新的电影公司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大型电视製作公司,电视方面可能非常有经验,但电影是新业务,这种公司进入市场是先以“参投”(投资製作成小股东)电影为主,希望吸取经验以至“主投”(投资和主导)电影。由於财力充足,这类公司较快进入市场。

  为保万无一失,他们亦会聘请业界“行尊”,让他们评估项目以作参考,这类“行尊”通常被称为“老师”。

  第二类新的电影公司多为电影业所衍生的发行或广告公司,这类公司负责人的特点是认识电影行业的人,偶或“参投”电影,未必会聘请“老师”,却可能常以朋友身份请教他们。

  第三类新的电影公司是完全不是从事娱乐业,对电影的理解跟一般观众差不多,他们当然更需要“老师”的指引。

  “老师”的工作非常简单,除了分析当前电影业的大势之外,便是评估剧本优劣,或建议导演、编剧的人选等。

  这些电影公司老闆在开始的时候非常尊重“老师”,甚至推心置腹成为好朋友。可惜,当开始合作後很快就出现问题。以下就是几位“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一位说,他看的剧本多数不行,但是他说不行未必影响到决定,有次因为某项目导演前作不错,公司便让导演去拍。“老师”说,最大问题是该导演的前作与该项目是不同片种。

  另一位“老师”说看了一个外语剧本,觉得不错,老闆却认为不好,想要求对方写过另一类片种。“老师”说这要求是定製,人家必须收酬劳才肯开发。老闆认为不公平,於是向对方提出。经过多番往来,对方最终开出发票要先付酬金才行事。老闆当然不肯,就是这样白白折腾了半年。

  还有一位遭遇更差,新电影公司不理“老师”忠告,无端开发布会,还把“老师”包装得俨如公司领导,希望能藉此筹款,终於如“老师”所料,发布会只引起一点点注视目光,却没有筹得钱,白白浪费了几十万元;最後,“老师”要求做朋友不再当“老师”角色了。“老师”很难做,因为“学生”多以为自己是天才。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