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点止草间弥生》 圆点识传奇

2018-10-18 03:16: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草间弥生深受时尚品牌青睐

  一般观众对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认识,恐怕主要是来自旅遊天书中介绍她的户外作品,以及本地商场的艺术推广活动。这位以无限重複的圆点为作品母题,以及戴粉红色假髮形象示人的艺术家,是在世女性艺术家之中作品拍卖价最高者,更是大众媒介的宠儿。不过,她的“怪婆婆”形象背后传奇的一生,还有其作品背后的理念,却没有多少人了解。若果想探讨这些问题,纪录片《点止草间弥生》是快速的切入点。/行 光

  《点止草间弥生》由主角出身的地方日本松本市出发,从她的精神疾病、童年创伤(目睹父亲出轨、母亲禁止她画画)讲起,描述她如何孤注一掷到美国发展,以双重边缘化(女性、亚裔)的身份,在白人男性主导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艺坛挣扎。

  艺术之路坎坷

  电影除了展示草间弥生当年一系列的创作,由无限重複圆点的起源,到或惊世骇俗、或创意无穷的装置作品外,更多描述的是她如何进取,推销自己的作品,削尖脑袋地挤向美国的艺术市场,还有那些成名白人男性艺术家们如何偷她的“桥”,而且这些“偷桥”的作品,比原创更受注目。导演Heather Lenz访问了众多当时纽约艺术圈的人士,由艺术家、画廊东主到策展人,通过他们的口,刻画出草间弥生当年勇往直前,但又不断受挫的困境。

  不知道是否因为被拒於主流艺坛,草间弥生的创作转向行为艺术,在196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闹场,用裸体的行为艺术抗议“当代艺术”的保守,关注死人多过活着的艺术家。她还参加各种反战活动,这让她成为主流社会眼中的异类,进一步被艺术社群疏远。她在这段时间开始精神崩溃、自杀不遂,最后在1973年离开纽约,回到日本重新开始。

  在远比纽约保守的日本,草间弥生更加不被认同,还曾因为精神问题住进院舍。这间院舍以艺术创作为治疗方法的一种,草间弥生在这裏不停地画画,竟成为克服精神疾病以至生命困境的手段。然后在八九十年代,她重新受到注目,被请回纽约举行个展,获选为日本代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要向官方隐瞒她住在精神病院一事),直至衣锦还乡松本市。

  相比起前半部以众多不同视点的回忆建构出鲜活的年轻草间弥生,《点止草间弥生》的后半部显得轻薄,住进精神病院的草间弥生是如何被艺术圈重新接受?她那种近乎强迫症的作品,如何打动大众?编导很少触及,内容就已经去到她的“成名”。到底是艺术世界变了(口味的改变?不再以白人男性为中心?)还是草间弥生的作品变了?不得而知。

  工整文献作品

  至於她近年深受时尚品牌青睐这一点,在电影中也好像完全不存在,还是在强调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反战主题,迴避了艺术与商业互动这个讨论草间弥生时不得不谈的现象。

  整部《点止草间弥生》是很工整的文献作品,由大量的访谈和旁白按时序介绍草间弥生的生平,和她天马行空的作品(包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前卫电影)大异其趣。最可圈可点的地方是,草间弥生在导演拍摄的片段中,全部是以头戴粉红假髮,身穿圆点“战衣”的状态上镜,一副“行为艺术”进行中的模样。相比起来,十年前由日本导演松本贵子拍摄的草间弥生纪录片《我爱自己》,反而较能见到她的“本来面目”,例如她平日创作的情况(以素颜而不是粉红髮红衣示人),在院舍内的生活等等,突显她作为一个创作中的艺术家、一个人的状态,而不只是一个艺术史的个案。

  或许,观众要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对读,才能够对这位怪婆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