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尸杀片场》空有高概念

2018-11-01 03:16: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尸杀片场》以“37分鐘一镜到底”作招徕

  “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是不少电影人推崇的物事,这个“到底”可以是电影中的一场戏,也可以是整部电影。这种拍摄方法需要精準场面调度能力,演员表现以至各个细节在一段几到几十分鐘时间内不能犯错,被视为是导演功力的表现。日本片《尸杀片场》是最新一部标榜一镜到底的话题作,究竟这部电影的一镜到底是什麼把戏?/行 光

  以低成本丧尸片包装的《尸杀片场》在日本原是有限度公映,於海外影展受好评后,又回到本土作大规模放映,据报票房与成本之比已是几十倍之数,大受注目。

  顾名思义,《尸杀片场》由电影拍摄的场景开始,山中一座废弃滤水厂内,导演日暮隆正在拍摄一部低成本的丧尸电影,他一直不满意男女主角的表现,NG了40多次仍不收货。当整个剧组疲惫不堪时,真正的丧尸突然杀出,导演认为机会难逢,继续roll机,於恐怖环境中冒死拍摄绝地求生戏码,记录演员们遇上丧尸的真实反应,完全无视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以上是《尸杀片场》“37分鐘一镜到底”戏中戏的故事。老实说,笔者看的时候十分纳闷,并非因为一向对丧尸题材不过电,而是觉得所谓的“一镜到底”出了问题。

  观众难代入

  一般来说,一镜到底代表了“戏剧时间”与“真实时间”同步,让观众更容易代入戏剧之中,但还要留意的是,镜头视点是“主观”还是“客观”。所谓“主观”是指“摄影机”是存在戏剧之内,比较著名的例子有美国恐怖片《死亡习作》(The Blair Witch Project)和比利时电影《人咬狗》(Man Bites Dog),前者用“真实片段”包装,后者则是“伪纪录片”,都是用“主观”的镜头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和惊吓效果。至於“客观”视点的长镜头,则多见於传统的戏剧,像日本导演沟口健二的作品,紧张大师希治阁(Alfred Hitchcock)的《夺命索》(Rope)之类,这类长镜头往往像旁白一样,在展示精密的场面调度之余,提醒我们这是一场戏,我们是在旁观、偷窥他人的生活。

  噱头赢口碑

  而《尸杀片场》的戏中戏,正正是一个客观视点的长镜头,那个打丧尸疯狂剧组的所有成员,包括摄影师都全部被摄进镜中,观众很容易意识到这是一场戏,我们是旁观者,丧尸对我们没有威胁。於是,一镜不剪的长镜头在这裏反而製造了抽离的气氛,让观众冷眼旁观一场混乱的演出,不明所以的剧情,各种各样疑似穿崩的画面,诸如此类在B级片常见,但会通过剪接,“以快打慢”补救的问题。总之,这是一部让人感到沉闷的“丧尸片”。

  然后,就是多数论者所指,本片的“戏肉”所在——这部“戏中戏”拍摄的故事。即是说,这是一部关於拍摄“一部关於拍摄丧尸片的电影”的“双重后设电影”。当然,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关於拍摄丧尸片的电视剧”的电影,而且是直播的,所以拍摄途中不能停机。所谓一镜到底的电影场面,总是经过反覆排练,甚至反覆拍摄(尤其是数码摄影普及后),才挑选完成度最高的版本示人。《尸杀片场》的戏中戏则因为要电视直播,所以演出不能停顿,拍摄不能停机,所以那些幕前演员失控,幕后狼狈救场的笑话,才能成立。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直播的话剧,所以不能叫停。只是,戏虽然没有停,但真的不有趣,既不紧张,又没有烂到让人好奇怎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地步,於是连带它幕后的“秘密”,观众也不太感兴趣。尤其是,所谓的笑料,不是失意电影人的陈腔,就是常见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港产片的屎尿屁笑话,都是硬滑稽。对於影视创作和工业,也没有什麼特别的见解。只能说,这部电影有高的概念,但执行则显得力不从心。

  不过,一镜到底这个概念,对那些觉得自己会看电影的朋友实在是太过吸引,单单是有这种处理,就足以让大家叫好。於是,《尸杀片场》能够慢慢靠口碑“刀仔锯大树”。抓住这点,应该是导演上田慎一郎最聪明的地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