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光·影·道\“香港经验”不足以闯关\田 力

2019-05-30 03: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谈到有“发明家”认为,有好的主创人员(演员和编导)主导的电影成功机会高,但仍然是很难预测结果,因为符合此要求的失败电影俯拾皆是。尤其是内地市场,因为地大人多,香港知名的演员在某一区域不一定受欢迎,推而广之,各不同城市或省份的口味有差异,主创人员的影响力迥异。三年前贺岁片就有“南爱澳门(《澳门风云》,港称《赌城风云》)北三打(《三打白骨精》),美人鱼吃遍天下”的说法。不同省份的不同口味,可见一斑。

  十多年前北京的票房最高,现在已退居第五位,与第四位的上海市加起来,才等於居第一位的广东省(约80亿元人民币)。大城市的高端影院多,影评的影响也大,相反乡镇影院票房较不受影评左右,箇中原因值得探究。以去年来说,票房前排的地区,票房普遍下滑,北京和上海更为明显,排名较后的却在上升,影院数目的变化是原因之一,跟经济状况是否有关却难以定夺。所谓“小镇青年”的三至五线地区票房,佔全国三分之一,而上升之势变得缓慢,原因何在仍有待分析。

  所以,以“香港经验”去推测内地市场非常不智,香港的人口是内地二百分一,而且绝不能反映内地观众的口味(此点显而易见)。无论是前辈或“发明家”,必须投入内地市场,细读各种不同的数据,才能有所得着。

  观乎今年的贺岁片,港式笑片以至警匪片在强劲对手下可谓一筹莫展,溃不成军。周星驰、成龙、麦兆辉还不够强吗?他们都是“发明家”口中的最强主创,但最少可以说,其中两部电影是“灾难式”失败。

  看近期成功的中国电影,引起共鸣是重要因素,无论反映爱国情怀或具社会性的电影,都普遍受欢迎。这元素比起以前说的“接地气”,更深层次。如今港式的笑片和文艺片似乎不大受欢迎,只有警匪片依然有其存在价值。

  本港影人擅长的古装武侠电影暂时有点疲态,能否“翻生”,其实还是要看剧本是否精彩。表面上是形势不佳,但香港电影人的强项是灵活善变,只要不以“香港经验”作为指导进入一个正在飞跃的市场,保持冷静和谦卑,前景仍是乐观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