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潮汹湧》讲述杀手与演员互换身份的故事。
今年内地春节档,刘德华除了客串《唐人街探案3》之外,还监製和主演《人潮汹湧》,导演是内地的饶晓志,肖央和万茜合演,影片翻拍日本电影《失匙杀手》,内田贤治导演,当年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及后,被韩国导演李桂曦翻拍。这次饶晓志大幅修改剧情细节,保留故事结构,讲述肖央饰演的失意演员陈小萌和刘德华饰演的杀手周全,一次意外中,两人掉换身份。\若 止
有趣的是,刘德华又一次扮演失忆的角色。有评论指他在《拆弹专家2》中演得更好,可是《拆弹专家2》所谓的失忆戏分,所佔的比例其实不多,而且剧情急转直下,观众根本没时间去细味他的演出,反而《人潮汹湧》更能让他发挥,难怪他会担任监製一职,而且导演把刘德华过往的电影巧妙地嵌入其中,包括《旺角卡门》、《新上海滩》、《烈火战车》以及《天若有情》,还用上其配乐衬托。其中有一幕刘德华假扮中刀死亡,令人想起他在过往电影中的死亡演出,这也是具有刘德华特色的经典表演,同一幕的肖央戏言“演得过了”。作为正统学院训练出身的导演和肖央对他的演出带着一点讽刺意味,亦可视为刘德华对自己过往演技的自嘲和反思。
挪用《喜剧之王》元素
其实《人潮汹湧》通过两位主角的身份掉换,讲述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演技,与戏剧世界中的演技,是相当一致的,甚至更为精彩。
此题材令人想起李力持和周星驰合作的《喜剧之王》,而《人潮汹湧》中也嵌入不少《喜剧之王》的元素,包括肖央饰演的陈小萌与前女友见面,以及他与程怡饰演的曾九蓉告别,都用上《喜剧之王》的配乐;还有结局时,女主角万茜饰演的李想树熊式抱着刘德华演的周全,正是《喜剧之王》中张栢芝抱着周星驰的一幕。当然,《喜剧之王》中,俄罗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的《演员的自我修养》(An Actor Prepares)一书,也成为影片的要素。
可是,同样的题材,两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影片的创作者有着莫大的关係。饶晓志毕业於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随后与李亚鹏创立春天戏剧工作室,导演多部话剧,他首部导演的电影是二○一六年改编自舞台剧的《你好,疯子》;两年后,执导成名作《无名之辈》,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票房和口碑都相当不俗,《人潮汹湧》是他执导的第三部作品。至於,演员肖央毕业於北京电影学院,二○一四年获选到美国参与“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劃”;另一位演员万茜毕业於上海戏剧学院,她凭《军中乐团》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可以看到,他们全是受过学院训练的科班人才,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戏剧理论,除了学习过之外,还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
有出身於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的朋友说过:《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并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做的。
实践中成为好演员
其实此书的第一部分,是记述学生Kostya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教学下度过的一年时间经历,从中借学生的感受和导师的教导,来讲述舞台艺术的原理和实践中的各种态度和所面对的难题及影响。因此,此书是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而不是从阅读中可以理解当中的内容。
至於,《喜剧之王》的李力持和周星驰是从电视台的特定环境中,相互碰撞创立一套喜剧效果,二人都没有受到学院的戏剧训练,但凭着他们对喜剧的创意和才华,成为“喜剧之王”,由电视剧集到电影,成就辉煌。可是两人不约而同对所谓的学院派演技有着莫名的好奇心,《喜剧之王》的创作源头便来自於此,某程度上,两人对学院派演技其实有点不以为然,因此拿《演员的自我修养》出来,带有戏谑或者“踢馆”的成分,所谓“由外到内,再到外”便成为影片的笑点。
最后吴孟达饰演的卧底探员找周星驰扮外卖仔,侦破罪犯的一幕,李力持尝试表达吴孟达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演技,比口讲热爱戏剧的周星驰,更加高超。可以看到李力持的确有心去理解学院派演技的内涵,可是未能掌握其中的精要,最后《喜剧之王》没有清楚地表达这个主题。
反观《人潮汹湧》,饶晓志却能够清晰地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当周全失忆后,以为自己是陈小萌,他尝试代入陈小萌这个“角色”之中,当李想发现樑上放着用来上吊过的麻绳时,周全表示“长一张老脸,名字叫小萌,想死也是应该的”,这便是演员如何体验角色心理状态的过程,他阅读陈小萌在屋中的书籍,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演员,把事情做到极致。到他恢复记忆后,在家中教陈小萌如何演戏,一场演技方法的较量。结局两人受伤在医院床上,周全念上《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著作《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的内容,训斥陈小萌每本书只看了十页,那如何能够成为好的演员呢?道出了问题的癥结。不管戏剧舞台或者现实生活,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演技造诣乃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