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关汉泉展示父亲关德兴照片。\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摄
从一个“看牛仔”,成为粤剧大老倌、电影明星、跌打医师……人称“关师傅”、“爱国艺人”的20世纪香港著名粤剧和电影演员关德兴(1905-1996),纵横艺坛逾七十载,伶影双栖之外,更为救国募捐,投身社会服务,於戏裏戏外都是英雄侠士的形象,造就传奇一生。
2021年是关德兴逝世25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正举办关德兴纪念展。不如透过关师傅当年的戏服、文献及照片等,回顾他的故事,亦藉此看香港昔日演艺乃至社会变迁。\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
“父亲一生热爱、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关德兴儿子、如今82岁的关汉泉说道。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在馆内一楼的粤剧文物馆举行“戏裏戏外──细说关德兴传奇”,展出近50项戏服、文献及照片,让观众重温关师傅的传奇故事,展期至明年2月底。大部分展品从关德兴逝世后,其子赠与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千余件文物中选出,亦有关汉泉特意为此次展览借出的文物。关汉泉说:“父亲在世时做粤剧和电影演员,是观众用荷包支持他。捐出文物是理所应当,不只是回馈社会,也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他曾为社会所作的贡献。”
粤剧
关德兴1905年生於广东开平县,年少时因家境困窘曾做过放牛、造蜡烛、苦力等以帮补家计。14岁赴新加坡谋生,投到名伶新北门下、踏入戏行。23岁与陈日初结婚。1930年代起亦发展电影演艺事业。1950年代,他在香港英皇道开设关德兴藥局,又於70年代开设“宝芝林”藥局……他的一生,更为社会奉献无数。
1932年,关德兴受邀在美国三藩市大中华戏院演出,在美登台期间深受西部牛仔电影吸引,后把神鞭、飞刀等西方元素加入粤剧中;1940至1950年代时,他又组织“新大陆班”、“关德兴剧团”等戏班到东南亚、美国等地演出粤剧。
粤剧中,他尤擅演关公戏,享有“生关公”的称誉。粤剧外,他醉心武术,50年代时获邀赴马来西亚任武术教练4年。关汉泉讲述其练功趣事道:“有次他在广州一家旧兵器店看到一把弓,问店主:‘几钱?’店主答:‘这个不卖,你能开到弓的话我送你。’他试了试没能开到弓,回家苦练了整整三个星期,再到店中:开到了。”
这把弓,后来被关德兴用作为救国募捐,他开弓的形象也被用於关德兴藥局商标中。关德兴开设专卖跌打风湿藥的关德兴藥局,藥局开幕之日,马师曾、红线女、唐雪卿、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红伶到场剪䌽。“练功之人要懂跌打知识,跌打医科亦是中国传统。”关汉泉说。
电影
1930年代初到美国演出粤剧,而此行亦成为关德兴演艺历程的转折点:1933年,他在美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歌侣情潮》,从此展开了伶影双栖的生涯。至1994年,他共参演140多部电影,当中演出70多部的《黄飞鸿》系列更是其代表作,亦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关汉泉谈到父亲饰演的黄飞鸿时说:“黄飞鸿讲义气,有侠胆。在我眼中,父亲就是黄飞鸿,他讲正气,懂武术,为人道德。”
个人
抗战期间,关德兴曾率领“粤剧救亡服务团”前往广东、广西等地,以戏剧作抗日宣传、慰劳前方军民。他更赴东南亚、美国等地,为救国募捐,筹款买到12架战机、1架侦察机、7部救护车献给国家。“做此事无薪金,他把筹到的都给了国家。”关汉泉说。他又谈到父亲曾被日军追杀的往事,并说:“一次被追杀时爸爸和妈妈兵分两路,当时是‘大肚婆’的妈妈带着1000多个难民逃难。父亲的一生似戏,好紧张,惊天动地。”
在社会服务上,关德兴不遗余力。1980年代,他获香港家庭计劃指导会邀请拍摄电视宣传短片,宣扬计劃生育。他亦成立“关德兴师父长者健康乐园”关顾长者需要,以及发起“一人一棉衣”活动救济1991年华东水灾的灾民。关德兴虽然只读了一年私塾,但他努力学字,还写得一手好书法。“父亲喜欢一件事,就苦练。”关汉泉说,“他经常在回家后到天台练书法。60年代他在美国办书法展览,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推广给外国人。筹备展览时,有人说‘莫搞,有乜料?’,父亲便说‘给观众看,让他们看我有无料’,练得不好就练到好,他不会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