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胡军在电影中为拯救战友牺牲。
在内地上映近50天,斩获创纪录的56亿元人民币票房之后,电影《长津湖》终于在香港上映了。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内地、香港三位顶尖导演,用近三个小时的篇幅,将观众带回了71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胜利”的色彩
“如果我们有充足的棉衣,就不会那么多的非战斗减员了。”
“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空军,就不会蒙受这么大的损失了。”
“如果我们有强大的火力,美国人早就会被我们打下海了。”
这些“如果……就……”是在看《长津湖》时,不断冲击脑海的感受。志愿军战士的作战条件太艰苦了。根据《血战长津湖》一书的记载,长津湖战役前,美军仅仅陆战一师的装备就“差不多要超过志愿军全军的重武器装备”。如果说没有飞机、坦克、重炮的支援,让志愿军战士和美军从战争开始就没有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的话,面对极度严寒,御寒衣物的不足,更是让许多志愿军战士严重冻伤甚至冻死,连起跑线都没有能到达。资料显示,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14000多人,冻伤减员30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的32%,严重冻伤者达22%。
在“如果……就……”的扼腕叹息之后,再看志愿军在长津湖乃至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取得的辉煌胜利,就不得不感叹──“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也能取得胜利,不愧是天降雄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难以想像父辈祖辈们当年是凭借怎样的勇气,胸怀怎样的信念,才能以血肉之躯毫无畏惧地冲向钢铁洪流。《长津湖》让史书中的“胜利”二字有了色彩与重量,是血与火的颜色,是信仰与生命的沉重!
从未来到今天
在看《长津湖》之前,我原本预期会看到一部如同《大决战》三部曲般着重宏观战略层面讲述的、气势恢宏的史诗巨片,但之后却发现《长津湖》似乎“志不在此”。《长津湖》是一部给当代中国人的电影,在拳拳到肉的近身搏斗与炮火横飞爆破场面之间,是一篇用光影写就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不能忘却的,首先是“为何要打这场仗”。影片中,无论是毛主席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还是借七连指导员之口说的“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都在从不同维度回答这个问题。但不同维度的回答,都指向了同一个内核:这是一场为未来打的仗。而当年毛主席眼中、七连指导员、志愿军全体将士眼中的“未来”,不正是我们的“今天”吗?
不能忘却的,更有在这场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在《长津湖》中,雷爹(胡军饰)牺牲的一幕最让我动容。当众人合力抬起压在他身上的汽车,将奄奄一息的他拉出来的时候,他大声喊着:“疼!”在此前的主旋律影片中,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战士喊疼,一声撕心裂肺的“疼”,喊出了雷爹身上作为“人”的一面,而正是这个“人”,几十秒前做出了只身开车将美军标识弹带离战友群的“英雄”行为,让英雄走下神坛,作为“人”的“英雄”更动人更可敬!
雷爹弥留之际口中喃喃自语,原本我以为自己听到的会是“狠狠地打”“为我报仇”之类的烈士遗言,没想到却是一句“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但正是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雷爹这句话是对战友说的,也是替无数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对当代中国人说的。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那篇在网上被广为流传的《安葬祭文》这样写:“魂兮归来,布奠倾殇。”我们不会将你们一个人留在那里,我们接你们回家了。雷爹,你看到了吗?在长津湖,在上甘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将士们,你们看到了吗?“英灵所视,既乐且康。英灵所葆,福祚绵长。”你们回家了,来看看如今这太平盛世吧,正是当年你们浴血奋斗为我们守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