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观察:中央督察进入“热辐射”模式

2018-06-30 10:48:34大公网 作者:杨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入夏,中央督查巡视进入“热辐射”模式。环境保护、扫黑除恶、扶贫攻坚、教育履责等多领域的督察组、督导组、核查组、巡查组陆续离京奔赴各地,督促中央措施落实,其密集程度达到十九大以来的一个峰值。

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于5月底至7月初陆续进驻10省(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6至9月分三批对中西部22省份扶贫开发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巡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日前向各地派出32 个核查组,首次对所有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开展实地核查;十个“扫黑除恶”中央督导组从7月起,分三轮赴各地展开督导工作,到明年底实现全覆盖……
 
不管是督察、督导,还是核查、巡查,虽然名称有别,时长不同,任务各异,但核心都是确保中央举措落地生根。没有督查评估的政策,难免沦为形式主义。过往中央制定的不少改革和政策,出台轰轰烈烈,愿景繁花似锦,执行结果却是镜花水月,“政令不出中南海”成为不断重复的一声叹息。
 
从博弈论角度讲,中央政令在地方走偏踏空,问题在于,作为代理人的地方官员,利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便利,违背委托人中央的意图而自行其是,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应对信息不对称的策略中,委托人的“巡视”以及利益相关人的“报警”是常见招数。由此看来,中央派出机构的四处巡查,受理来自地方的举报申诉,不全是中国特色,与现代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证明,在中国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压力下,中央督查巡视的确是现实顺手有效的管治方式。过去五年,中央巡视组的反腐威力不必赘言,仅就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最近“回头看”10省份的效果来说,战果已然可观:在中央巡查与民众举报的组合拳中,10省份虚假整改问题无处遁形,地方纷纷检讨就范,涉事官员接受问责。因此,中央督查巡视的“热辐射”模式,料成为今后政府治理的常态。
 
不过,中央督查巡视也有效力边界。特别是,督查行动在巡视空间和时间上总有一定间隔,信息的不对称,难免让地方官员再生“机会主义”。两年前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曝光的不少问题,在督察组走后被敷衍拖到今日,其间民众举报不断,当地官员却泰然处之,惟有“钦差”再次驾到,才担心起乌纱帽,便值得深思。高度中心化的制度供给,如何回应分布式的治理需求,无疑为今后改革的深化蓄势留白。

责任编辑:张寻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