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中国“智造”点亮非洲大陆 造血金融树南南合作典范

2018-08-29 09:24:41大公网 作者:李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非洲大陆三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集装箱港口,几乎每个港口的岸桥上都有醒目印着四个字母“ZPMC”。这些昼夜不息的中国振华重工设备是中国”智造“走进非洲的缩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非洲子公司总经理施俊告诉大公报说,随着非洲国家完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加速城市化,未来非洲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先进工业制造和智能设备会点亮整个非洲大陆。
 
随着非洲各国加大对基建设施建设的投入,中非在港口设备、基建钢机构、海洋重工、智慧产业等多个领域合作。站在南非德班港大型岸桥前,施俊忙着与他们雇佣的美国维修团队现场沟通,从单纯的卖出港口设备到全产业链管理,施俊称他们在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
 
非洲对现代基建的渴求令振华重工等中资企业竞相进入这片蓝海。公开数据表示,从2011年至2016年,中国平均每年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20亿美元,已经成为了非洲基础设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截至2017年4月,中国为非洲援助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总里程均已超过5000公里。
 
人大重阳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为非洲提供技术、经验和融资服务,帮助非洲国家参与国际工业化分工和增加生产价值链竞争力。“非洲国家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及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中国完全可以把智慧立体车库、智能铺装机器人、光伏发电、装备式建筑等技术带入非洲市场,”施俊如是说。
 
联手港企拼船出海
 
在中非合作中,还有不少港企携手中资企业拼船开拓市场。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出产中心,非洲石油产业发展离不开海工装备的支持。施俊这几年经常往返西非国家考察市场,“我们今年1月份联合香港蓝海石油公司,共同前往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推介振海系列钻井平台,对方对我们的设备工作能力都表示肯定。”
 
施俊说,振华重工着眼于油气全产业链布局,给非洲富油国家带来了包括投资上游油气资源、提供海工装备以及参与提供下游炼化的综合方案,同时依靠当地的合作,带动一系列的中国企业出海,可谓是双赢。
 
他乡做故乡带动非洲就业
 
无论是南非还是埃及,实现充分就业总是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首要施政目标,不少中资企业都把扎根当地作为经营理念,把他乡做故乡。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王斌告诉大公报,他们推行本土化管理,坚持“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结交一方朋友,造福一片社区,改善一方环境”,通过融入项目所在国,增加这个国家的就业、税收,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互利共赢。
 
王斌以非洲电站项目举例说,他们承建的加纳布维电站开工以来先对6000多名当地雇员进行了培训。在赞比亚下凯富峡电站,为当地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在现场参与工程建设的赞籍员工有3500多人。
 
除了拉动就业外,中资企业还倾力转移技术,提高非洲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在赞比亚为当地办了一所技能培训学校。赞比亚总统伦古出席揭牌仪式时说,“学校不仅培养工程建设需要的技能人才,更为赞比亚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建设人才。”
 
造血金融树南南合作典范
 
在对非开发性发展领域,《“造血金融”如何改变非洲》作者程诚告诉大公报说,西方长期执行对非洲“输血金融”政策效果不彰。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在对非交往中广泛使用以互利共赢为导向的“造血金融”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竖立了“南南合作”的全球典范。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指出,在中非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将自己比较成功的经验有机地与非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为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的同时,通过“造血金融”的模式推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欢迎。“造血金融”机制在非洲的广泛采用从根本上改变了非洲发展筹资的结构,突破了非洲发展的瓶颈,直接带来了非洲过去十多年间经济的高速增长。
 
作家著书展现那个时代的非洲故事
 
海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的开篇写道,“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她以肯尼亚内罗毕恩贡山脚下农场为原点,娓娓道来地展现了她那个时代的非洲故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入非洲,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农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武晋告诉大公报记者说,
 
应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推动中国企业赴非进行农业投资,支持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或农业科技园区,推动中非开展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培养各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
 
在刚果(金)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记者发现拥有广袤土地的非洲似乎陷入一种怪圈,一方面是许多地方连年饥荒,另一方面又是大面积良田撂荒。农业一直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领域,不过合作模式早就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营农场再到后来的承包制,转变到现如今的公司化运营。
 
林万开2012年从浙江来到刚果(金)后一干就是5年,这名粮油育种专家甚至认识他所在园区中的每一棵树。林万开对比过当年白人农场和中国农场的异同,他说白人农场作物品种比较单一,不外乎甘蓝和沙拉菜等,畜牧业则就是养牛。反观中国农场,种植品种繁多,繁荣了当地的市场。
 
非洲本地农业和生产技术的落后,从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就可见一斑。已经工作四年的克里斯出生在农业世家,家里有一个650公顷的大农场。他说跟着林万开做徒弟,比学校老师教的学到的还多,肥料、温度控制和绕蔓等知识统统都是跟中国师傅学的。
 
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把来自中国的父本和本地的母本杂交,反而培育出不少南瓜、丝瓜、甜瓜和西瓜的新品种。古书上记载,西瓜原产非洲,后来经过西域来到中国。在卢本巴希这个农场,唯独西瓜大棚上了锁,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大公报记者在本地市场上逛了几圈发现,刚果(金)南部的西瓜大多从邻国赞比亚进口,林万开他们把原产非洲的西瓜又带了回来,这也成了中非农业合作的一段佳话。
 
孔子学院搭桥南非职场掀起汉语热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在即,一场大型职业招聘会在南非德班理工大学里特森校区举行。德班孔子学院作为桥梁邀请了不少中国企业参会,随着中国和南非经贸合作日趋紧密,南非职场也掀起了汉语热。
 
出现在招聘会的中国企业有中国中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银行、东莞商品南非展销中心、当地知名华资企业GOLF、SunFree、ValueCo等。这些都是在当地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备受求职者青睐。大批求职者在展位前积极与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文化、招聘岗位职责、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等信息,寻找招聘岗位与个人需求相符的企业,投递简历,等待面试通知。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非洲子公司总经理施俊说,他们于2013年在德班成立了非洲区域中心,近两年的员工招聘主要以南非当地学生为主,并提供培训机会。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解决当地学生就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随着当地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当地雇员,尤其是通晓汉语的当地雇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家在当地发展十多年的私营食品企业,南非明珠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明来说,孔子学院为公司在产品拓展、市场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孔院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德班理工大学在产品开发、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深度的合作,希望通过参加此次招聘会,有更多晓汉语,懂技术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加盟公司,实现共同发展。”
 
德班理工大学合作教育中心主任沙基尔奥利告诉大公报记者,此次招聘会是过去十年最为盛大的,也是首次邀请到中国企业进驻的大学生职业招聘盛会。感谢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中国企业积极地参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就业天地,希望将来有更多中国企业能够参与其中。
 
许多学生在了解中国企业岗位需求之后,纷纷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绕在德班孔院的展位前仔细了解汉语课程设置,填写注册表,希望进行更加系统、专业的汉语学习。
 
德班孔院中方院长吴林告诉大公报,招聘会为南非学生与中国企业之间搭建了人才交流的平台,互惠于双方的同时,也增强了孔院学员学习汉语的动力,为日后孔院的“职业化”汉语教学提供了思路。”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