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港生夺逾80奖项 创历来最佳成绩

2018-09-09 03:17: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各项赛事中获奖的中小学师生出席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香港区颁奖礼,学界代表欣喜看到香港科技新苗茁壮成长,为之点讚喝彩

大公报讯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五月批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充分肯定香港科技基础雄厚和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事实上,在刚闭幕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上,港生夺得历来最佳成绩,获得逾80奖项,得奖数目居全国第二,创意居全国前列,令人刮目相看;加上本港大专院校学者的前沿科研,令人对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充满期待。多名得奖学生表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亦可举办科学比赛,加强9+2城市的青少年交流。\大公报记者 杨 州 汤嘉平(文) 麦润田 黄洋港(图)

今年8月,香港40位老师及学生组成香港代表队,赴内地多个城市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取得骄人成绩,横扫逾80个奖项,更获两项全国“十佳”称号,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二,创回归以来第二高。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昨日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及科技比赛香港区颁奖礼,中联办教科部副部长刘建丰、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郑铭强应邀主礼和颁奖。

“机械义肢”“防滑鞋”见爱心

圣公会李炳中学中三生张钺烔及其团队的“突破性机械式义肢”於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她称,有一名同学因左脑有水瘤导致不能灵活控制手指活动,故想恢复其手指功能而研发义肢,希望将课堂知识转化成发明品并帮助有需要的人。义肢透过手肘屈伸带动手指活动,与市面上的电力驱动不同,测验显示握住针线、筷子及杯子,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她认为,参加全国性比赛能够与各省市同学交流心得,他们的建议亦帮助团队改良作品,同时学习他们成品背后的科学知识。

同校中二生关嘉晋的团队则发明“慎防滑倒鞋”,其创意获第14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优秀创意作品。他称,婆婆因滑倒而多次入院,甚至骨折做手术,故发明防滑鞋。该鞋透过编程使鞋底可感应地面是否湿滑,若有积水会发警告声,提醒用家及其照顾者,声音大小足够室内使用。他称,深圳的创新科技气氛浓厚,有兴趣参加大湾区的相关交流活动及科学比赛,仅一次全国性比赛,并不足以深入了解内地的创意及科技实力。

佛教黄允畋中学发明“iWheel轮椅动力装置”获上海STEM云中心专项奖。该校中五生何绮婷称,初时设计是减轻校工运送物资,经改良变为可装在普通轮椅的动力装置,其成本约千元,对比市面上的电动轮椅动辄上万元,相信更可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成员之一、中四生吴小伟认为,参加内地比赛可扩阔视野,未来升学及创业亦有意在湾区内。

港大医科生膺最高荣誉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外全科医学士六年级学生黎曦明,获得今年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开发的“大脑组织透明化溶液”,在进行大脑造影期间,可以完整保存组织。他认为,全国性比赛提供了平台作交流,而交流促成合作,有利科研发展,希望湾区可推动本港科研发展,尤其基础研究。

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科学创意中心总监黄金耀表示,今届获奖数量是回归以来第二高,2015年最高皆因香港主场之利。香港在是次参赛的35个省市中位列第四,派出队伍与得奖数量之比则名列第二,仅次於北京,认为港生的科学创意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是香港人的光荣。

郑铭强称,教育局推动STEM教育,帮助学生把握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财政司司长亦建议向资优教育基金注资八亿元,进一步支持本港资优教育的发展,提升香港竞争力。

校长:培育新时代所需人才

一次科学比赛,令学界科研升温。获得“全国十佳科创学校”称号的伯裘书院校长黄颖东希望,增加比赛以培育时代所需的科技人才。有得奖学校老师建议,大湾区推出9+2城市的创科比赛,建立学界的STEM平台,甚至让学生到湾区大学旁听课程,增进科学知识。

伯裘书院校长黄颖东对於是次大赛荣膺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感到荣幸。他称,相比於其他参赛港校,学校发展STEM教育并不算早,希望日后有更多赴内地及其他国家比赛交流机会,在互相合作和学习中培养出本世纪真正需要的科技人才。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老师郑家明表示,大湾区在STEM教学可发挥作用,建立STEM平台,让香港掌握内地STEM发展,提供参加内地STEM比赛的资讯及报名渠道。深圳有创科气氛,学生有创意能力,港生多参与不同地区的比赛,了解各地创意背后的意念,有助他们发明更多有趣产品。

STEM教学有待商学两界合作

带队参赛近四年的佛教黄允畋中学梁老师认为,商界和学界合作对STEM教学很重要,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如到湾区创科企业实习或考察。湾区是否可多举办与STEM有关的省区比赛,让9+2城市的学生参加,建议比赛可增加中学交流的环节,甚至到大学旁听课程,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科学知识,丰富赛事内容而不限於赛事本身。

圣公会李炳中学数学及电脑科谢老师称,参赛可扩阔学生的知识面,如参赛成品涉及编程元素,但课程未有教编程,学生会主动寻求老师协助,亦藉赛事提升同学对编程的兴趣。他相信湾区亦可从科学交流及比赛两方面入手,以深圳的机械人比赛气氛,加上科技发展快速,考虑组织同学赴深圳交流学习,让他们接触不同的应用科技,扩阔眼界。

院士寄语:现时是香港发展创科黄金时代

国家科研资金“过河”支持香港创科发展的措施,经中联办、在港国家两院院士、特区政府的努力,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批示下得以落实。多位院士早前接受《大公报》“院士风采”系列专访时,寄语香港发展创科不能急功近利,要敢於走在前端、不怕失败。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认为,现时是香港发展创科的黄金时期,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做科学不会“乞食”,而是有很多出路,希望学生把握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指出,香港社会一直过分依赖地产、金融业,政府投入科研发展的资源较少,没有一个科研人才定位,令学生看不到前景。他寄语年轻人做科学研究,要有使命感和好奇心,敢於接受挑战。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港科院院长徐立之认为,教育与科研就如“食饭”,是社会必需品,不只是产业这麽简单,不能过於急功近利。他说,香港这个商业社会,要求快速回报,以致创新、创业的人难有生存空间。“煲饭不宜经常打开饭盖看。如果你相信这个系统,饭有泡出,你就收细火慢慢等收水;否则一味去打开盖,用筷子搞下,就煮极都唔会熟!”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讲座教授唐本忠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并不缺钱,却没有给予科学家足够研究经费,若要将香港打造成以科学为中心的城市,政府必须提高研究经费的援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陈道涵基金教授叶嘉安指出,创新必须先要接受失败,亦不可能回顾以前如何发展,反而应走在前端,做多点前瞻性的事,不要跟人做。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