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心怀家国 喜见开放起大潮

2018-10-31 03:17: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04年,金庸重返母校嘉兴一中,并嘱咐“小师弟”们一定要看书   资料图片

  生於浙江海宁书香世家的金庸,无论是笔下武侠世界的英雄侠客抑或於现实世界中,金庸始终怀有深切的家国情怀。他嚮往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香港回归祖国事务殚精竭虑,并於1999年75岁之龄出任家乡浙江大学的人文学院院长。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对家乡浙江念兹在兹,虽因腿脚不便无法成行,但内心仍想回浙江来看看。/大公报记者 俞昼、张宝峰杭州、北京报道

  原名查良镛的金庸出身书香世家的海宁查家。查家定居海宁600年,家族传承二十几代,历经时代变迁,却一直名人辈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逼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正似百万大军衝锋,於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这是《书剑恩仇录》中的一段话,将世界奇观“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书剑》写尽钱塘江潮

  “我家离观潮胜地盐官镇只有10数公里,童年时几乎每年农曆八月十八都要跟母亲去看大潮。”金庸后来回忆道,“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裏,有金庸1946年与《东南日报》签下的“职工保证书”,还有金庸离开的“辞呈”。那年金庸22岁,从海宁来到杭州,进入《东南日报》担任“记者兼收英文广播”一职,这是他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不到一年,金庸觉得做外交官才是他的梦想,向报社提出辞职,前往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併入华东政法大学)攻读国际法。至此金庸离开杭州,到上海学习并后来获得作为《大公报》记者赴港工作的机会。

  1950年,金庸第一次从香港来到北京。当时他希望通过友人乔冠华,实现他从小就萌生的“外交官”之梦。不过当时由於家庭出身等诸多原因,金庸此次北上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地形势日新月异,这激起了金庸返回内地看一看的强烈愿望。1981年的春天,金庸正式向新华社香港分社提出想访问内地、亲往北京的请求,中央很快就作出了回应。1981年7月18日,金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见到邓小平。

  对於中国内地的经济腾飞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金庸回港后曾经撰写了一篇题为《北国初春有所思》的长文,发表在香港一家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金庸高兴地描述了内地早春热火朝天的经济新形势。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金庸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肯定与讚许。

  剑桥读博士 回击杂音

  金庸除了为香港回归祖国事务殚精竭虑、担任基本法草委会委员外,对祖国、对家乡浙江的发展,他依然是念兹在兹。1999年5月在多年好友、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的张浚生的力邀下,时年75岁的金庸决定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后,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每年有两三次来学校办公,每次来校都多达半月以上,还分别为中文、新闻、哲学、历史和国际文化等学系师生开设了讲座,当年的讲座情景许多听讲座人都还历历在目。他多次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互动,开拓学生的眼界。

  金庸就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以来有不少攻讦之声,2004年便以年事已高及拟前往剑桥大学进修研究提出辞呈;经校方多番挽留,2007年,他改任名誉院长。受聘名誉院长的仪式上,金庸笑称:“做院长压力不小,有人说我学问不够,我不会回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做学习研究,所以我去留学。”2010年,经过三年苦读,金庸以86岁高龄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剑桥大学年龄最大的博士。

  晚年依然心念浙江

  金庸最后一次公开赴浙江,是在2008年9月17日。当时,金庸书院落户海宁,金庸在书院奠基仪式上致辞。直至晚年,金庸依然想念家乡,终归因腿脚不便没办法出门旅行。张浚生在2014年金庸90岁诞辰赴港拜访金庸后受访时表示,“他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经常给他带点龙井茶,他很喜欢”。虽然金庸已没办法出门旅行,张浚生指,“但他心裏,还是很想回浙江来看看。”

点击排行